留守儿童学校疏离感与学习幸福感的追踪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51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疏离感是指学生与学校中的学习活动、学校规范、老师、同学等对象之间由于关系变得疏远,甚至被支配、控制,从而使其体验到的无意义感、无力感、无规范感、孤立感等消极情感(倪凤琨,2006)。已有研究表明,学校疏离感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不良师生关系经常导致学生的学校疏离感(Wayman,Jeffrey C,2002);学校疏离感强的个体对教育的期望较低(Cole,1991),而且疏离感与犯罪、问题行为、物质滥用、心理健康等有着密切的关系(Warshak,2000;Johnson,2005)。国内对学校疏离感的相关研究较少,针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研究更少。而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并且短期内不可能消除留守现象。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系统的不完善导致其心理健康发展更加倚重学校因素。针对已有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主要采用横断设计的不足,本研究应用追踪研究对留守儿童学校疏离感与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交叉滞后分析。研究选用倪凤琨编制的学校疏离感问卷和付丽丽编制的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问卷,对四川省渠县三所中学初一和初二年级共413名留守儿童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获得有效问卷321份。运用二元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法考察了留守儿童在一年里学校疏离感与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次同时性测量中,学校疏离感及其无意义感、无规范感、无力感、孤立感四维度与学习主观幸福感都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同时,学校疏离感及其各维度、学习主观幸福感在先后测量中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二元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前测"学习主观幸福感"后,学校疏离感及其无规范感、无力感能显著地负向预测后期学习主观幸福感;在控制了前测"孤立感"后,学习主观幸福感能显著地负向预测后期孤立感;在分别控制了前测"学习主观幸福感"和"无意义感"后,无意义感对后期学习主观幸福感和学习主观幸福感对后期无意义感具有显著地双向负性预测作用。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学校疏离感与学习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密切的负性关系。
其他文献
本体匹配解决了本体异构问题,作为本体匹配的关键技术,相似度算法决定了匹配的精度和效率。WordNet中概念节点的语义距离常作为相似度算法的依据。设计了一种新的语义距离计
自行研制了一种利用激光头实时测定胎面断面尺寸的检测系统,具体介绍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功能、技术指标.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产生于西周初期,发展成熟于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自觉的美育思想基于社会发展及转型造成的与敬畏感相伴随的传统礼乐文化失范。孔子开启了美育文化的重建,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优化资源配置、防范廉政风险、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优势作用日益凸显,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