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卒中偏瘫患者膝关节等速运动的测试,分析腘绳肌和股四头肌肌力下降的程度和比例,探讨膝关节控制能力和稳定性对偏瘫下肢功能的影响。通过对偏瘫患者膝关节等速运动训练,探讨等速运动对患者运动功能、步态改善、平衡功能恢复的帮助,明确等速运动训练后是否增加患者肌张力。方法:选择25例Brunnstrom分级Ⅳ级以上偏瘫患者,采用BIODEX等速运动仪评定和训练,膝关节屈伸运动的角速度为低速(60o/s)、中速(120o/s)。观察指标:峰力矩(PT),屈伸肌峰力矩比值(F/E):治疗前后记录Fugl-Meyer分数、步态分析、平衡评定、肌张力评定、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偏瘫侧和非偏瘫侧峰力矩(PT)、伸屈肌峰力矩比(E/F)。训练方法: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包括1重心转移训练,平行杠内步行训练;卧位下单(双)桥运动;2神经促进技术;3牵伸技术;4躯干肌和骨盆控制训练、髋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踝背屈诱发训练;5平衡功能训练、步态训练;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试验组:在前期等速肌力评定的基础上,制订合适的有针对性的等速肌力训练方案。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外,用BIODEX仪进行偏瘫下肢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速肌力训练,每周5次,20次为1疗程。结果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各项评定指标、评定结果以x±s表示,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结果:实验组入选患者25例,1例退出训练,24例患者平均年龄52.08岁,其中脑梗塞17例,脑出血8例;训练前膝关节屈肌峰力矩在低速测试时,患侧和健侧分别为(16.09±2.30,39.79±5.12),伸肌峰力矩患侧和健侧分别为(53.04±7.91,93.17±9.50),患侧较对侧减弱;中速测试时,屈肌患侧和健侧分别为(18.21±2.13,31.82±9.50),伸肌峰力矩患侧和健侧分别为(42.12±5.17,70.13±7.11),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而且偏瘫患者屈肌肌力减退更为明显,伸屈肌峰力矩比值低速时,患侧和健侧分别为(3.63±0.42,2.64±0.1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中速时患侧和健侧分别为(2.47±0.22,2.42±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等速训练结合康复训练后,患者肌力有改善,张力没有增加。结论:偏瘫后伸屈肌峰力矩比值增大是导致患者行走不稳,膝关节稳定性差、膝反张的主要原因。偏瘫患者应该加强下肢屈肌训练,等速运动装置可用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对于出现分离运动的患者,等速训练后可以改善运动功能,而不增加患侧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