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穗粒腐病是由病原菌侵染引起果穗或籽粒病变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侵染玉米果穗后会导致果穗腐烂,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穗粒腐病病原菌组成复杂多变,但目前研究大多局限于单一病原菌的侵染。本试验通过ATMT (Agrobactirium tumfacience mediated-transformant)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到层出镰孢、红色荧光(蛋白)标记到拟轮枝镰孢,通过荧光检测初步探索了两种病原菌单独和复合侵染玉米果穗的时空差异性。通过花丝通道注射法,将两种病原菌的孢悬液单独和复合接种到吐丝期的健康玉米果穗上,荧光学和组织解剖学观察侵染情况。结果表明:单独接种72 h后,层出镰孢侵染进入雌花外稃和内稃细胞,子房基部未检测到荧光信号,而拟轮枝镰孢可继续侵染子房基部细胞;复合接种48 h后,果穗穗尖1cm处出现明显褐变,荧光观察显示菌丝定殖范围及菌丝量上拟轮枝镰孢均明显大于层出镰孢;接菌72~96 h后,穗腐病的病症进一步蔓延,拟轮枝镰孢和层出镰孢侵染的范围和菌丝量相当,但拟轮枝镰孢出现汇聚现象;接种120~144 h后,穗轴出现空隙,穗基部软化且检测到大量红色荧光信号。上述结果表明,同层出镰孢相比,拟轮枝镰孢在侵染玉米果穗后表现出竞争优势。上述研究结果为明确玉米穗腐病菌侵染机制及其防控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