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隐学习是个体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Reber, 1967),在语言习得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不仅语音、语序、词的曲折等语言形式可以内隐习得,词汇的形义联结、语义韵、语义偏好等语义也可以内隐习得。本研究感兴趣的是语义偏好的内隐学习。语义偏好指的是某些词与具有相似语义特征的一类词共同出现的倾向(Paciorek&Williams, 2015b)。最近,Paciorek和Williams(2015a,2015b)的研究为二语词汇语义偏好的内隐学习提供了初步证据。然而,在他们的研究中,被试的母语均为拼音语言,与二语(英语)同属表音文字系统。本研究试图考察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习者能否内隐习得英语词汇的语义偏好。此外,本研究还将进一步考察二语语义偏好学习中是否存在内隐学习优势效应(即内隐学习的效果等于或大于外显学习)。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开展了两个实验。实验一为单因素(实验组/控制组)被试间设计。实验组被试首先学习4个人造动词(pouten,mowter,gouble,conell),主试明确告诉被试pouten和mowter表示"增加",gouble和conell表示"减少",被试不知道的是pouten和gouble与抽象名词搭配,mowter和conell与具体名词搭配。正式学习阶段,被试朗读和翻译由人造动词和名词构成的短语,并指出动词的含义。测试阶段,被试在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动词与名词进行搭配,并报告判断依据和信心水平。实验结束后,被试报告是否发现规则。控制组的程序同实验组,不同之处在于所学材料不蕴含语义偏好规则。实验二为单因素(内隐组/外显组)被试间设计。程序基本同实验一,不同之处在于外显组被试学习阶段的任务是在朗读和翻译短语的基础上寻找动词的使用规则。结果表明,1)实验一28名实验组被试中有21名(75%)未意识到规则,但其成绩仍显著高于控制组和随机水平,且判断知识和结构知识均为无意识,表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习者可以内隐习得英语词汇的语义偏好;2)实验二内隐组和外显组成绩都高于随机水平,且两组被试的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内隐和外显组被试都发生了学习,且存在内隐学习优势效应。本研究的结果为二语语义偏好的内隐习得及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提供了新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