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5亿,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据,预计2025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9.2%,成为典型的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年龄的增长会带来身体机能的退化,增加罹患多种疾病的风险。研究显示,摔倒是老年人受伤和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老年人伤害死亡的原因中,摔倒占第4位,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则上升为首位。中国康复医学会的研究报告指出,65岁以上老年人摔倒的年发生率为30-40%,其中50%的老年人会出现反复摔倒。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摔倒比例呈现明显增加趋势,60-69岁老年人每年摔倒发生率为9.8%,70-79岁为15.7%,80岁以上为22.7%,年龄每增长10岁,摔倒发生率将增加50%。摔倒不仅给老年人带来个人伤害,还对家庭、国家带来巨大的医疗和财政负担,甚至还会引发一些人性、道德的问题。如近些年来,常被作为新闻热点的"老人摔倒了,扶不扶?"话题,似乎成了我们社会道德标准讨论的一个大热门。人们纠结于这些伦理道德之外,也不禁要问,为什么老年人那么容易"摔倒"?有没有办法避免或降低老年人摔倒的风险和机率?这对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来讲,产生的压力可想而知。所以,提高老年人防摔倒能力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老龄化导致神经肌肉能力的下降。老年人肌肉的收缩能力减弱,大大限制其的关节活动范围。人体在受到突然的外界扰动失衡时,往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快速反馈,产生局部肢体的姿势改变,试图去抵抗扰动。老年人的启动反应时间相比于年轻人明显延长,当身体受到外界干扰时,平衡能力差的老年人会出现启动反应时间长的现象,因此更容易摔倒。老龄化引发的视力下降是诱发老年人摔倒的另一重要因素。视觉功能会根据个体的不同状况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随着年龄的递增,老年人易罹患白内障、青光眼、黄斑退行性病变的病症,所以在行走中更容易被障碍物绊倒。前庭系统是人体平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特殊的感受器,能接受适宜的刺激,经前庭神经把刺激信息传入到相应脑干内的前庭神经核以及小脑中,经过高级中枢的加工处理,做出功能反应。有前庭损伤的老年人,在有视觉和躯体感觉冲突的情况下,会出现眩晕和稳定性下降的现象。本体感觉也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和平衡系统,与视觉和前庭觉相比之下,本体感觉系统退化较慢,但这也是功能性训练主要训练的方面。本研究探究功能性训练对老年人防摔倒能力的影响。在61到70岁年龄阶段内招募49名老人,随机分为功能性训练组、太极拳组、对照组,每组16-17人,女性8人,男性8人。功能性训练组进行为期6周包括动作模式的建立、平衡能力训练、抗阻进阶训练、柔韧素质训练、神经激活及本体感觉训练的运动干预;太极拳组进行6周陈氏太极拳运动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具体运动干预,无额外运动训练。运动干预后,功能性训练组的老年人组内平衡指标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极拳组和对照组的老年人组内平衡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训练组与对照组组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太极拳组与对照组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中的运动方案实验组采用了功能性训练,包括有氧、抗阻、柔韧等各种训练方式,且编排合理,根据训练者的身体表现状况,合理安排休息,提高了运动干预的依从性与安全性,实验过程中受试者无脱落。通过6周的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组中的摔倒指数有了明显的下降,摔倒指数反映静态平衡功能状态和姿势控制能力,其数值越低表明老年人的姿势越稳定,说明功能性训练组的老年人平衡能力比训练前有了明显的提高,甚至比太极拳组的摔倒指数还要低,比他们还要明显;6周的功能性训练后,功能性训练组的老年人FMS的肩部灵活性、深蹲、跨栏步、直线弓步蹲的得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且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功能性训练因为有各种样式的训练方式,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功能性训练是一个有效预防老年人摔倒的方法。与太极拳相比,功能性训练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降低老年人摔倒的风险,提升防摔倒的能力,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