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肝癌血清标本的适配子检测结果,探索基于核酸适配子的肝癌分子分型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前期工作中使用13个肝癌血清核酸适配子检测了325例肝癌血清标本,以各标本的适配子游离带灰度诊断模型的计算值为检测结果。查阅病案资料,收集所检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病因学、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结果。通过相关分析和指标聚类法观察13个适配子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相关分析观察适配子检测结果与肝癌患者临床资料之间的相关性,以适配子检测结果为指标对肝癌进行样品聚类,进而比较各肝癌亚类间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1)13个适配子之间多数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在0.2~0.5之间,少数适配子间无或有明显相关性;聚类分析可将适配子聚成4类。(2)13个适配子与肝癌的部分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各适配子之间有一定的差异:8个适配子与肝癌患者是否有肝硬化背景相关,7个适配子与肝功能状态相关,7个适配子与INR相关,6个适配子与肝癌的肿块大小相关,6个适配子与PLT数量相关,4个适配子与T3IL水平相关,4个适配子与血清Cl-水平相关,3个适配子与WBC数量有关,3个适配子与BUN相关,其他还有个别适配子与AST、GGT、AKP、MELD分级、年龄、ALB、TG、HDL、APTT等相关。(3)以各适配子分别进行肝癌聚类,可将肝癌聚为2~4类,类间部分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存在差异,且适配子之间有差异的指标不完全相同:8个适配子的肝硬化背景、7个适配子的癌肿大小、7个适配子的肝功能状态、7个适配子的PLT计数、6个适配子的INR、5个适配子的血清Cl-水平、3个适配子的AKP、3个适配子的ALB、3个适配子的血清K+水平、3个适配子的RBC数量、2个适配子的TBIL水平、2个适配子的GGT、2个适配子的MELD分级、2个适配子的年龄、2个适配子的TP、2个适配子的HDL、2个适配子的血清Ca2+水平、2个适配子的WBC数量、2个适配子的PT在类间比较有差异(P<0.05~0.01)。结论:肝癌血清核酸适配子之间相关性较弱,各自能反映肝癌不同的临床特点,能将病情特点相似的肝癌聚为一类,提示基于适配子的肝癌分子分型具有可行性和一定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