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学生具有道德发展的巨大潜能,教育应赋予学生充足的道德发展能量,激发道德潜能,促发道德行动,实现道德赋能过程。基于此,本文客观审视当前学校体育育德实践的困境,探寻道德赋能视角下的学校体育的育德路径,以促使学校体育德育实践的重要转向。研究方法:基于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当前学校体育育德实践的困境,进而为德育路径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1.道德赋能的内涵传统道德教育不同,道德赋能反对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被迫消极地去做好事,而是强调将学生自身具有的辨别是非、善恶的道德潜能激发出来,赋予学生自主践行道德规范的能力。因此,道德赋能是赋予学生自由(非强制)与赋予学生力量(激发潜能)的双重过程。2.学校体育育德实践的困境(1)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主体道德意向的内在生成。当前体育教学育德实践,单纯将道德知识的传授理解为对学生道德的培养,而较少通过创设特定情境去引导学生获得真实的身体感受,激发学生对道德行为的价值判断,导致道德认知和情感、知德和行德的割裂。(2)育德内容与生活世界相脱离,阻断了道德发展的完整链条一方面表现为直接将体育课程之外的育德内容融入课程之中,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生实际的生活阅历;一方面表现注重学生对这些道德知识符号的记诵,但未能挖掘和联系这些道德知识符号得以产生、运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阻断了从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发展的完整链条。(3)育德效果评价缺失,育德目标置空一方面表现为评价内容的窄化。将知识、情感、行为的道德评价内容,简单窄化为道德知识维度,对于学生在实践中能否表现出遵守比赛规则和要求的道德行为缺乏关注;另一方面,德育评价过程缺失。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仅集中于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测评,相应的德育效果评价严重缺失。(4)体育教师育德意识薄弱,育德能力不足。部分教师认为,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练习指导和竞赛组织上,自觉已无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育德。同时因教师自身育德能力不足,教学中育德概念模糊,育德内容、育德方式、方法不明确,导致育德意识薄弱,行为缺失。3.基于道德赋能的学校体育育德路径.(1)转变观念,树立学生道德培养的赋能意识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道德培养的责任意识。体育教师应树立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育德的理念,深入挖掘体育学科自身育德特性;要主动探寻教学中道德培养与知识传授、技能传习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各维度教学目标实现逻辑的内在一致性。其次,转变育德观念,树立学生道德培养的赋能意识。应形成学生道德发展的能动意识,以生为本;相信学生具有道德发展的巨大潜能,为其赋予充分的机会、条件和环境,促使学生形成诱发其道德行为的动机性力量。(2)挖掘体育课程育德元素,促发学生内在的道德觉知首先,体育教师应把握体育课程的育德特性。明确体育课程的"身心统一性",学生的身体实践活动必然会随之产生相应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明确体育课程的"规范性",应提出明确的技术规范和规则要求,使学生在不断地认知与改造自我中产生道德觉知。其次,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课程的育德特性,挖掘育德元素,促使教学中的知识传授、技能传习、道德教育融为整体共同作用于学生。(3)创设体育课程育德环境,激发学生道德发展的内在潜能首先,发挥体育课程优势,注重运用集体实践的组织形式。多采用或2-3人的配对学习、或多人的小组练习方式,为学生提供表达自身道德情绪、情感的适宜条件或环境;其次,注重集体实践中对学生道德判断的引导和学生情感的有效表达,提高学生的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提高学生道德发展的主体性,激发内在潜能,以促进外在的道德要求向学生内在道德力量的转化。(4)开展多元道德评价,增强学生道德发展自觉。首先,评价内容的多元,评价方式的多元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其次,要实施动态性评价,不应将某一次的评价结果作为学生道德发展的程度,要关注学期内学生道德发展的平均水平及变化趋势,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5)加强育德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提高体育教师赋能实效。首先,加强育德理论的学习,更新育德观念。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育德理论水平,深入剖析道德赋能理念的内涵,把握其核心要义,树立促进学生道德知识掌握,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培养的系统育德目标;其次,学校应积极为教师搭建实践平台,为教师创造各类育德实践与培训的机会,促使教师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强化育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