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要介绍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的研究》的田野调查、信息采集与部分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田野调查的目的意义、田野调查的原则、方法、程序,田野调查的经验与教训介绍;2)我国体育非遗研究领域学术论文计量学研究,对2004-2018年1377篇(含核心241篇)主题论文进行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法律法规、教育教学形成了大聚类,地域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农村学校、文化产业等词汇出现小型聚类;3)我国体育非遗名录现状研究与分类研究中,将体育非遗分为4个大类,武术类、舞蹈类、游戏类、竞赛类等四大类,各大类之间也存在不同的次生演化关系,进而分出12个亚类;3)通过GIS软件对我国体育非遗申报地的分布位置进行了空间位置的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省级以上体育非遗项目分布主要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平均北集中的特点。形成了4个高密度核心圈。4)体育非遗分类空间分布研究,利用ArcGIS软件的Quantities功能与density核密度工具,对我国的12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可视化处理;5)我国体育非遗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项目建设上存在体育类项目偏少、项目搜索功能不足、缺失大部分用户想要检索的项目、项目展现方式不够、项目互动严重缺失、项目更新频率偏低等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之上,依据信息化传播和管理的最新理念,设计、构思和创建了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通过该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可持续性传承传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数据库有两种展现形式,即体育非遗网站(PC端)和微信公众号(手机端)。体育非遗资源数据库建成以后,如何长期、有效、动态管理体育非遗资源数据库,保障数据库对体育非遗"活态性"的体现,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体育非遗资源数据库建成以后,运用Thomas Malone的群体智慧的理念,发挥公众的群体智慧,发挥传承人、传承参与者和原生地基层管理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他们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心,赋予其发送信息、修改信息和审核信息的权限与通道,以使数据库的信息得到及时更新,保障本系统的可持续性,实现对数据库资源的不间断地更新,以避免"僵尸库"现象发生。6)体育非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体育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有关部门长期管理和监控。定期对保护效果和变化进行总结、评价和反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地调整保护策略与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然而,我国绝大部分基层非遗保护工作中,缺少规范的反馈环节。该研究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模式为依据,构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体系,以期为我国体育非遗项目保护工作提供一种测量评价与反馈工具。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个评价体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的各指标鉴别力较为理想,能够区分和鉴别不同类型体育非遗保护措施的优劣程度。各项评价指标在多个个案中反复论证,运用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