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炭是维管植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形成的。其在经过氧化后的植物残渣可以保存于地层中,成为地史时期植物化石记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还保留着细胞水平的部分结构细节,化石木炭可以提供解剖学证据用以识别植物。在木炭化作用的过程中,植物木质部几乎全部转变为纯碳,它们可以随时保存为化石记录。化石木炭以其特有的惰性及与形成时期的野火事件有着一定的联系,可以用为分析和探讨地质历史时期的植物多样性和古火灾发生情况,且野火发生的范围应当较大。我们在柴达木盆地西缘的渐新统上干柴沟组中发现了保存化石木炭的层位,对采集到的化石木炭在室内开展分析研究工作。经过室内化学处理和分析后,在体视显微镜、生物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进行观察,对化石木炭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上干柴沟组中的化石木炭黑色、性脆多分裂为条状、黑色条痕,断口明显。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木炭的细胞结构清晰可见,可见植物用来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管状分子—管胞。管胞侧壁木质化增厚,产生环纹、螺纹、孔纹等不同类型的增厚特征。管胞主要包括环纹管胞和孔纹管胞两大类。管胞总体呈长梭状,横切面呈多边形。研究区上干柴沟组的化石木炭的存在证明在渐新世时该地可能有野火事件发出现。野火的发生与柴达木盆地渐新世时某一时段较为干燥的环境有关。研究所用的化石木炭保存的个体较小,可能经历了一定距离的搬运后才发生沉积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