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蛀果蛾(Lobesia botrana Den.&Shiff.)是高度危险性害虫,于2014年在新疆吐鲁番市首次发现,并呈蔓延扩散的趋势,对我区葡萄产业造成严重潜在威胁。为了揭示葡萄蛀果蛾的成灾机理,本文研究了光周期和寄主不同品种对葡萄蛀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蛀果蛾对寄主植物不同品种的产卵趋性和幼虫取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葡萄蛀果蛾幼虫喜食玻璃脆和无核白,其次是波尔莱特和马奶子。经调查幼虫多聚集在距离地面高度约3-4米处的葡萄花穗,在葡萄藤距地面高度50-100cm处发现的越冬蛹最多。经过测定取食不同发育期葡萄的幼虫和蛹的形态指标,分析可得果穗期饲养的幼虫比花穗期饲养的幼虫在形态指数上均有小幅度增加,各龄期幼虫在体重、体长、体宽、头壳宽、日排泄量上都有所增加,说明饲料营养成分的不同,对幼虫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但对蛹重蛹长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光周期在14L∶10D、12L∶12D条件下幼虫存活率略高于其他两个梯度。在光周期为10L∶14D、8L∶16D条件下,都饲养出了滞育蛹,当同期孵化的葡萄蛀果蛾蛹都羽化后,尚未羽化的活蛹定义为滞育个体。非滞育的个体一般在9-12d即可羽化,因此,15d后仍未羽化的个体可判断为滞育蛹。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可得出,在体型上,滞育蛹的蛹长蛹宽均小于非滞育蛹的体型;滞育蛹的体色为黄绿色,非滞育蛹为黄褐色有金属光泽;滞育蛹的复眼逐渐退化为一个小黑点,而非滞育蛹的复眼大、呈黑褐色。可见,短日照对诱导葡萄蛀果蛾滞育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