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使得医疗领域也开始了对信息化技术进行应用和深入研究。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当中信息化的完善程度较高,而且也研发了相应的管理软件,大大提升了医院内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效率。本文即是对医疗信息技术在临床路径管理中的实践应用进行研究,探讨了当前医院对于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应用情况,并介绍了临川路径管理信息化系统,同时阐述了该系统的使用流程,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疗信息技术;临床路径管理;应用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是以医学上的各类数据和实验证明作为指导依据的护理管理方法,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标准化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借此提升患者的雨后效果。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深化改革,也使得传统的临床护理路径弊端更加突出,信息化改革下的临床路径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医护资源的浪费,同时可以控制治疗费用,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一、临床路径管理的概述
临床路径管理模式是一种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数据,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共同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标准化的治疗管理方案,进而使护理和治疗工作更加具体化、细节化,并且根据患者住院的时间为其安排相应的个性化医护工作,因此也使得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被认为是医疗规范管理当中的最佳模式。该管理模式兴起于欧美地区,发展至今已经有了20多年的时间,各国均制定了适用于自己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而我国也在2009年时颁布了该管理模式的指导方案,当前我国共有14个省、5个直辖市完成了临床路径管理的全面施行。
二、临床路径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概述
当前我国已经研发了适用于我国的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系统,简称为CPM,该系统当中涉及到了医护人员的各个工作环节,包括疾病诊断、病情分析、临床确诊、治疗方法、手术方案、护理方案、实施对策、治疗后患者反馈等多种功能。这一系统可以降低实际临床工作当中大部分不合理的诊疗过程,提升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并节省了患者检查的时间,为治疗提供了更多充裕的时间。
目前大多数医院内所应用的CPM系统均是根据医院主治的疾病对信息进行录入,其操作流程包括四大方面,其一是患者入院前基本治疗的收集;其二是患者检查后判断其是否具有纳入到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中的条件;其三是在确定患者临床路径归属后,根据系统中的诊疗方案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其四是当患者治疗时发生病情异常变化的情况,应该对护理和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更改;如果患者治疗后的临床路径与自身病情不符,则需要退出该临床路径管理[1]。
三、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具体操作流程
(一)系统的基本操作和患者数据收集
通常情况下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系统是基于Web网站建立其的网络应用模式,需要客户端连接入互联网当中,并且在操作时应该点击相应的页面进行操作系统的打开。客户端的主页面是对临床路径的分类和定义,通过主页就可以对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医嘱、诊断等功能进行操作。在患者入院后应该首先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收集,点击主页面的“关联诊断”按钮,并且在“质量控制”栏下选择“入院时间”、“诊断费用”等选项,对患者的路径疗程也要进一步划分。然后根据诊断科室开具的诊断数据,在相应的输入栏当中录入患者的信息,还需要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将所获得的信息录入“一般资料”当中,使患者的临床数据更加完整[2]。
(二)临床路径纳入的判断
当医生开始对患者进行前期诊断时,就应该对患者纳入的临床路径进行选择,其中纳入标准内包含了两个必要条件,其一是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选择路径的条件;其二是其它疾病诊断不能影响第一诊断路径的实施。而当患者的第一诊断并不符合临床路径定义的要求后,或者多种疾病需要处理时应该将患者纳入到排除标准之下。
(三)纳入后治疗方案的确定
在患者纳入到某项临床路径之下后,就需要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规划,其中包括了住院日程表、录入医嘱、提交方案申请单等,在提交方案申请单后会自动为患者生成初步的治疗方案,该方案还需要经过科室内的主任医师和护士长核查,待核查通过后才可以为患者进行试行。在试行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病情的变化对方案进行修改。医护人员具体开展的工作包括临床路径管理方案进度记录、每日医护记录、治疗工作、护理工作、病情变异记录等。
(四)病情变异后处理方法
病情变异指的是患者在实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其病情的发展与临床路径出现差异,导致临床路径无法继续开展。在实际工作中允许这种偏差的存在,并且也允许医护人员对方案进行自主修改,但需要将修改后的方案和变异病情上报。根据临床研究显示,任何患者的病情变异情况均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而且还可以丰富临床路径管理系统的存储量,在今后工作当中遇到相同问题时可以更高效的解决[3]。
(五)当前临床路径管理系统运用中的问题
虽然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对医护人员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如医护人员未熟练掌握系统的操作流程,就会导致临床路径选择错误或无法操作的问题[4]。同时,部分医院内网络速度较低、计算机系统老旧,导致数据处理速度无法提升,也制约着这一系统的实践应用效果。
结语:
信息化对临床路径管理的革新非常明显,可以大幅度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是需要医护人员进一步熟练各操作流程,保证数据录入和输出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黄曦亮.信息化衔接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2]邓悟,陈忠兰,邓波,等.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临床路径中变异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06):47-48.
[3]程绪银,张旸,舒扬.信息技术在市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4(09):76-78.
[4]謝琪,宋炎,于雪梅,等.美国医疗信息和管理系统学会(HIMSS)2010年会见闻[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0,07(02):54-55.
关键词:医疗信息技术;临床路径管理;应用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是以医学上的各类数据和实验证明作为指导依据的护理管理方法,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标准化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借此提升患者的雨后效果。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深化改革,也使得传统的临床护理路径弊端更加突出,信息化改革下的临床路径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医护资源的浪费,同时可以控制治疗费用,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一、临床路径管理的概述
临床路径管理模式是一种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数据,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共同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标准化的治疗管理方案,进而使护理和治疗工作更加具体化、细节化,并且根据患者住院的时间为其安排相应的个性化医护工作,因此也使得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被认为是医疗规范管理当中的最佳模式。该管理模式兴起于欧美地区,发展至今已经有了20多年的时间,各国均制定了适用于自己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而我国也在2009年时颁布了该管理模式的指导方案,当前我国共有14个省、5个直辖市完成了临床路径管理的全面施行。
二、临床路径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概述
当前我国已经研发了适用于我国的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系统,简称为CPM,该系统当中涉及到了医护人员的各个工作环节,包括疾病诊断、病情分析、临床确诊、治疗方法、手术方案、护理方案、实施对策、治疗后患者反馈等多种功能。这一系统可以降低实际临床工作当中大部分不合理的诊疗过程,提升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并节省了患者检查的时间,为治疗提供了更多充裕的时间。
目前大多数医院内所应用的CPM系统均是根据医院主治的疾病对信息进行录入,其操作流程包括四大方面,其一是患者入院前基本治疗的收集;其二是患者检查后判断其是否具有纳入到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中的条件;其三是在确定患者临床路径归属后,根据系统中的诊疗方案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其四是当患者治疗时发生病情异常变化的情况,应该对护理和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更改;如果患者治疗后的临床路径与自身病情不符,则需要退出该临床路径管理[1]。
三、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具体操作流程
(一)系统的基本操作和患者数据收集
通常情况下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系统是基于Web网站建立其的网络应用模式,需要客户端连接入互联网当中,并且在操作时应该点击相应的页面进行操作系统的打开。客户端的主页面是对临床路径的分类和定义,通过主页就可以对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医嘱、诊断等功能进行操作。在患者入院后应该首先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收集,点击主页面的“关联诊断”按钮,并且在“质量控制”栏下选择“入院时间”、“诊断费用”等选项,对患者的路径疗程也要进一步划分。然后根据诊断科室开具的诊断数据,在相应的输入栏当中录入患者的信息,还需要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将所获得的信息录入“一般资料”当中,使患者的临床数据更加完整[2]。
(二)临床路径纳入的判断
当医生开始对患者进行前期诊断时,就应该对患者纳入的临床路径进行选择,其中纳入标准内包含了两个必要条件,其一是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选择路径的条件;其二是其它疾病诊断不能影响第一诊断路径的实施。而当患者的第一诊断并不符合临床路径定义的要求后,或者多种疾病需要处理时应该将患者纳入到排除标准之下。
(三)纳入后治疗方案的确定
在患者纳入到某项临床路径之下后,就需要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规划,其中包括了住院日程表、录入医嘱、提交方案申请单等,在提交方案申请单后会自动为患者生成初步的治疗方案,该方案还需要经过科室内的主任医师和护士长核查,待核查通过后才可以为患者进行试行。在试行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病情的变化对方案进行修改。医护人员具体开展的工作包括临床路径管理方案进度记录、每日医护记录、治疗工作、护理工作、病情变异记录等。
(四)病情变异后处理方法
病情变异指的是患者在实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其病情的发展与临床路径出现差异,导致临床路径无法继续开展。在实际工作中允许这种偏差的存在,并且也允许医护人员对方案进行自主修改,但需要将修改后的方案和变异病情上报。根据临床研究显示,任何患者的病情变异情况均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而且还可以丰富临床路径管理系统的存储量,在今后工作当中遇到相同问题时可以更高效的解决[3]。
(五)当前临床路径管理系统运用中的问题
虽然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对医护人员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如医护人员未熟练掌握系统的操作流程,就会导致临床路径选择错误或无法操作的问题[4]。同时,部分医院内网络速度较低、计算机系统老旧,导致数据处理速度无法提升,也制约着这一系统的实践应用效果。
结语:
信息化对临床路径管理的革新非常明显,可以大幅度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是需要医护人员进一步熟练各操作流程,保证数据录入和输出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黄曦亮.信息化衔接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2]邓悟,陈忠兰,邓波,等.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临床路径中变异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06):47-48.
[3]程绪银,张旸,舒扬.信息技术在市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4(09):76-78.
[4]謝琪,宋炎,于雪梅,等.美国医疗信息和管理系统学会(HIMSS)2010年会见闻[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0,07(0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