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目前食管早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SD)后创面狭窄的预防方法及新进展进行综述,为解决困扰临床医师的常见问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通过PubMed、CNKI、万方等搜索引擎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预防食管早癌EMR/ESD术后创面狭窄的方法及新进展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针对预防食管早癌EMR/ESD术后狭窄方法的文献报道不足30篇,其中大多为动物实验,个别文献为人体实验,但样本量较少,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验证疗效。文献报道的传统治疗方法疗效大多不稳定,存在或多或少的副作用。内镜下球囊扩张术需反复多次扩张,耗时长,痛苦大,还有大量出血、穿孔、菌血症、再狭窄等风险,因而仅用于食管ESD术后狭窄的治疗;金属支架对于食管早癌ESD术后狭窄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存在支架移位、局部组织增生、再狭窄、食管穿孔、出血等副作用;生物可降解支架(聚乳酸材料)有望解决金属支架的弊端,但处于起步阶段,其长期疗效有待观察;局部或全身使用类固醇激素疗效报道有差异,且长期使用副作用大。由于传统治疗方法的种种不如意,用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材料(自体细胞或膜),借助内镜技术,填补食管缺损、减少瘢痕和狭窄的方法应运而生,为食管缺损的修复开辟了新道路。在实验动物及小样本食管EMR/ESD患者中,内镜下注射自体细胞悬液(犬/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皮肤角化细胞、脂肪源性基质细胞等)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内镜下植入细胞膜(犬/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膜、前者与小肠黏膜下层的复合膜、皮肤上皮细胞制成的细胞膜等)不需缝合/钛夹固定,也能有效预防食管术后创面狭窄;也有将自体胃粘膜移植到食管术后创面的个案报道。该类方法生物相容性好、治疗痛苦小、术后并发症少,结果令人鼓舞。结论预防早期食管癌EMR/ESD术后狭窄的方法改进及推广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