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将"一带一路"倡议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吹响了民族文化伟大复兴战斗号角。2017年1月25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颁布,更是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全球传播奠定制度保障与政策依据。武术、舞龙、武狮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将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有效国际化传播,又是"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的重要载体,具有团结全球5000万华人华侨、提振国家形象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功能。但是,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其全球化传播问题又是宏观伟态,如何在坚持传播过程做到"以我为主、择善而从"还需从点滴做起,并非一日之功所能达成。目前,学界关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全球传播更多集中于宏观性的功能阐释以及抽象化的理论阐释。本研究计划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与经验,以单案例研究逻辑思路深度挖掘"徐州工程学院留学生舞龙队"素材,重新考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国际化传播与保护,具有研究价值与创新特点。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海外传播、传承成为时代命题。研究在跨文化传播范式基础上,结合以往文献观点与理论要素初步构建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机制的理论模型。模型从下至上公分为三个层次:微观层次上强调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者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实施传播行为的局部机制;中观层次则强调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播受众转变身份成为传播者后,分散到全球各地形成了一个由点及面的辐射传播的状态;宏观层次上,经历系列化的传播、改造,形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兼容其它文化要素、边界柔性、延展性强的文化空间。不论宏观战略、中观路径还是微观工具,总之"跨文化传播"都是中国传统体育国际推广的核心理论基础。实践中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复杂过程,可以理解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人际交往与互动的推动下,实现各类型文化信息、符号耦合与交换。换而言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需要进一步调整"传播主体"单向、机械传播于"传播受体"的方式,在坚持传统、保持自我的基础上调整跨文化传播的主、受体关系,根据受体文化特点调整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信息等文化载体。现有研究中有的学者提出用"第三空间"理论视域来考察武术跨文化传播现象,提出需要扭转民族中心主义,构建传播者的"复合文化身份"才能更好地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本文以徐州工程学院非洲留学生舞龙队为案例,2016年徐州工程学院组建留学生舞龙队,舞龙队由非洲12名同学组成,先后取得第九届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自选套路第一名、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获得留学生自选套路第四名等等大赛荣誉,并借助各类媒体在海、内外产生极其巨大的文化影响,是国内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先行者、践行者。这支留学生龙狮队两次受到央视节目组邀请,走进央视四套《乐活中国》、央视三套《越战越勇》节目组,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他们在中国留学生活,他们与舞龙的故事。相比较其它的国际传播方式(例如:孔子学院),传统体育文化留学生培育具有:留学生培训成本低、易集中、国内教育环境更好贯彻"以我为主、择善而从"原则,以及便于为未来国际化人本传播构建"全球师承谱系"的几点优势。"徐工舞龙"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一次创新盛举,尤其在媒体关注度方面领先于国内其它组织机构。但是,总体"徐工舞龙"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大量素材只能反映理论模型微观层次中的"符号交换与重组",少量素材践行涉及中观层次"人本主义传承",距离形成跨文化传播色的"舞龙文化空间"仍存不小差距。为此研究者提出:引导在华留学生开展"舞龙运动"创新研究、打造在华留学生舞龙舞狮研究交流论坛、组织在华留学生专门的舞龙、舞狮大赛、积极推进留学生就业导向与其母国孔子学院的对接、以及加强对传播过程根植"泛家族主义"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