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物类型对牡蛎幼体补充、成活率和种群建成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蛎礁在净化水体、提供生物栖息地、防止岸线侵蚀、能量耦合和固碳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功能。然而,高强度的过度捕捞、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频发的病害浸染使世界温带河口区牡蛎礁生境遭受破坏或丧失,严重威胁着河口和滨海区重要经济鱼类的种群维持和资源补充。自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和许多州在大西洋及墨西哥湾沿岸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牡蛎礁恢复项目。然而,有限数量的牡蛎壳是牡蛎礁恢复的主要制约因子,筛选适合于牡蛎固着生长的替代底物成为牡蛎礁恢复技术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检验了底物类型(牡蛎壳、文蛤壳、石灰岩、粘土砖头)对牡蛎幼体补充量、成活率及种群建成的影响,研究目标是为牡蛎礁恢复筛选适合的替代底物材料。从单位体积底物上牡蛎幼体数量来看,牡蛎壳(3150±215个/L)和文蛤壳(3153±177个/L)上牡蛎幼体数量显著(p<0.05)高于石灰岩和粘土碎砖,前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粘土碎砖上牡蛎数量显著低于石灰岩;从单位面积底物上牡蛎幼体数量来比较,牡蛎壳和石灰岩的固着效果显著高于文蛤壳和粘土碎砖(p<0.05)。研究结果表明,石灰岩和文蛤壳是牡蛎礁恢复中底物构建的适合替代材料。
其他文献
<正>9为了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控,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开创对市场异动的监测新途径,开发了"房地产市场异动情况监测系统",监控房地产市场,"剔除"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的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推进制度和政策环境完善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近年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环境规制政策,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