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许多员工在非自愿的情况下被迫离开工作岗位。过去台湾针对失业的研究大多着重于社会结构或失业政策面的影响,较少关注失业对个人所造成的冲击,因此本研究以非自愿失业员工的身心健康为研究焦点。根据Jahoda的剥夺理论与Fryer的主体理论,失业后人们无法继续从工作中获取潜功能(时间结构、定期活动、社会地位、共同目标、社会接触)与显功能(财务收入)的益处,导致人们身心健康程度下降。过去国外许多实证研究结果也支持此项论点,失业者因为无法透过工作获取潜/显功能而使其身心健康程度比就业者来的低。本研究期望了解潜/显功能理论在台湾的适用性,并进一步了解自愿失业者与非自愿失业者的潜/显功能剥夺感与身心健康程度是否有所差异。此外,过去许多实证研究结果指出失业者本身的个别差异,对失业事件的反应并不一致,因此,本研究以心理资本与失业期间为调节变项,分别探讨其对于潜/显功能与身心健康间关系的影响。本研究采问卷调查法,以台湾失业民众为研究对象,透过网络问卷发放以及邀请公私立就业服务站的求职民众填写问卷,预计样本数为1067份。采用Mulleretal.(2005)发展的潜/显功能问卷(Latent and Mani fest Benefits scale)、张珏教授(1987)编修的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GHQ-28)与Luthans et al.(2007)发展的心理资本问卷(PsyCap questionnaire,PCQ)作为研究工具,藉由t检定,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结果说明非自愿失业者的潜/显功能剥夺与身心健康程度皆低于自愿离职的失业者,凸显出非自愿失业带给失业者的冲击程度较高。其次,失业者的潜/显功能剥夺感越高,其身心健康程度越低,但若失业者的心理资本程度越高,潜/显功能剥夺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程度越少;然而,当失业期间越长,潜/显功能剥夺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程度将越高。因此,本研究建议企业在进行人员甄选时,可将心理资本纳入考虑。此外,若需进行解雇或资遣时,能够提供员工心理咨商及就业辅导等相关服务,协助非自愿离职员工调适失业历程,缩短待业时间,以减少非自愿失业带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