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氯丙嗪的抗精神病作用被发现60年来,已经上市使用的精神药物已经达到130余种。这些药物在精神疾病或症候群的治疗或缓解方面正在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如何选好、用好精神药物,使其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并尽量减少甚至避免毒副作用,是精神疾病药物治疗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精神药物在临床应用方面存在以下特点:药动学个体差异明显,相同剂量下的血浓度可相差几倍到几十倍;起效时间长,通常给药2~4周后起效;疗效指标不够简明,且受医生主观因素影响;副作用及中毒反应可隐匿性出现,且不易与疾病本身症状的加重相区别;血药浓度与疗效和毒副作用相关,过高或过低疗效均不好。因此,对精神药物实施治疗药物监测是调整用药剂量,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避免药物中毒的重要手段。此外,对精神药物实施TDM,对于评估病人的用药依从性,减少医疗费用,处理医疗纠纷等也具有重要价值。欧洲AGNP组织依据既往研究资料,将精神药物进行TDM的必要性分为四级,其中强烈建议级的15种,建议级的52种,有用级的44种,潜在有用级的19种;提出了多数精神药物的参考治疗浓度范围(Therapeutic Reference Range)和实验室警戒浓度(LaboratoryAlert Level),为精神药物TDM的开展提供指导。我国已经开展治疗药物监测的精神药物只有十几种,各机构的监测品种及测定技术存在很大差异,而且主要在省市级及以上精神卫生中心实施。药物浓度测定方法方面,除锂浓度采用电极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火焰光度法测定,丙戊酸、卡马西平、阿米替林等少数药物可以采用免疫学方法测定外,多数药物需要采用色谱法测定,尚缺乏市场化的测定技术,需要自主建立测定方法。室内质量控制尚未普遍开展,系统的室间质量评价工作尚未实施。临床药学服务刚刚起步,专业人员不足。精神药物TDM的实施主要包括提出申请、样本采集、实验室检测、报告发放、结果解释、治疗方案的调整等环节,需要临床医师、护士、药物分析技术人员、检验技师、临床药师,以及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密切配合。今后的研究工作应该针对高通量、自动化、多种精神药物浓度检测技术的开发;药物浓度检测的质量控制技术及规程研究;浓效关系研究;药物脑中浓度、受体结合率及血浆浓度关系的研究;药物代谢酶基因型及表型分析的临床应用;群体药代动力学PK/PD模型的建立及应用;临床药学服务工作的开展等方面展开,并且应该大力加强相关培训工作。除TDM专业人员的培训外,还应针对医师、护士、管理人员、患者、患者家属进行TDM知识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