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9年我国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以下简称"校园足球"),特别是从2014年9月教育部牵头管理校园足球以来,全国各地各校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有关部委的通力合作下,校园足球改革发展在组织领导、政策体系、教学改革、特色示范、竞赛联赛、师资队伍、经费投入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校园足球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校园足球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我国足球事业的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成就主要有:一是组织领导体制机制逐步组建。2015年初由教育部牵头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后,全国31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继成立了本省份的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各省(区、市)域内市级、县级相应的也都成立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这样全国自上而下的校园足球工作领导体制逐步建立起来,上传下达的行政通道基本建立,协调、议事和决策的机构有了着落,领导职能职责落到了具体人身上。教育部每年定期召开全国校园足球领导工作小组会议,决策校园足球的重大事项,目前为此,共召开了4次会议,为完善全国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解决发展难题、指明发展方向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总规划纲领下,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发改部门、财政部门、新闻宣传部门、人社部门等共同发力,出台了20多项系列政策文件,为校园足球改革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引向深入。首先把足球列入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并加大比例。其次是要求特色学校每周开设一节足球课。第三是推动部分地方把足球列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加以实施,通过这些方式解决了足球纳入课程的问题。在教学方面,针对广大教师不会教足球的问题,教育部相继颁发了《足球教学指南》、足球示范课教案课例、开发了365集天天足球视频、建设了课程资源网站,通过这些推动各地足球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四是示范引领普及阵地已初具规模。经过4年的特色学校遴选,到2018年底全国共有国家级特色学校24126所,已建成了地市级和省级校园足球实验区38个,已经认定了135个校园足球试点县,同时在全国第一批建立了47个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还有130多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基本形成了"特色校+试点县+实验区+训练营+高水平运动队"的示范引领推动普及发展的主阵地。五是四级联赛带动课余训练积极发展。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县级—市级—省级—全国,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国际交流赛的体系基本建成,以此带动各级各类学校课余足球训练广泛开展,4年来参赛人数达1400万。六是足球师资队伍建设取得较快发展。4年来,由国家财政主导,教育部实施,每年对每所特色校1名体育教师、1名校长进行为期5-10左右的培训,共计培训了2万多教师和2万多校长,还有近1000名管理人员。对校园足球的教师里面优秀人员进行了教练员的培训,已经拿到D级教练员证书的有8000多人,同时,4年区派出1500名校园足球教师到英国和法国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习和训练,其中有800多人已经拿到英足总的D级和C级教练证书。全国各个省(区、市)加上地市校园足球培训,过去五年的培训接近40万人次。七是校园足球场地设施建设供给提升。截至到2018年9月,全国校园足球场地共有12万多块(5人制、7人制、11人制),在全国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0年)规划中,提出全国要新建、改建、扩建6万块足球场,到2020年达全国7万块的目标。其中校园场地目标是4万块,社会上2万块。而从2015到2018年,校园足球场地新建、改建、扩建3.2万块,到2020年还将新增2.9万块,也就说到2020年校园足球场地将达到6万块,交超出规划50%。这些场地大大满足了学生们到哪去踢球的渴望。在校园足球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校园足球改革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上面紧,下面松,上面热、下面凉的现象还未改变。校园足球的开展总体上来说是自上而下推动开展的,顶层设计、资源配置、组织实施、指导监督均是上层发动,基层参与,总体上表现出上层管的紧,基层放的松,上层热热闹闹,基层平平淡淡。二是特色学校重申报轻建设,试点改革地方任务不明确;当前特色学校高中教育阶段学校数为4599所,初中为7519所,小学为12017所,其比例为:1︰1.6︰2.6,与2014年设计的高中、初中和小学的比为1︰3︰6还相差较远,从特色学校复核和遴选来看,普遍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另外,试点县区和实验区命名后,改革任务落实不好,成效标志成果还未显现。三是重竞赛轻训练,校内外结合的青训体系还得继续强化。在青训体系建设方面,教育和体育各执一边,融合度不高,虽然现在共同推进"满天星"青少年足球训练营的建设,但中国之大,疆域之广,做到全覆盖非常困难。总体上看,校园足球课余训练与校外青少年足球培训、与职业足球俱乐部业训、与省市代表队集训、直至国家队选拔都没有很好的衔接起来,学生"能出能进"教体融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四是优秀苗子成长通道不畅通,政策制度不完善。青少年足球人才成长通道涉及人才的识别、发现、培养、输送和淘汰,涉及到校园足球、社会足球和职业足球领域,涉及到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重大政策,特别是有关升学制度、转学制度、运动员选拔制度、运动员跟踪监测制度、补偿奖励制度、就业制度和风险防控制度等,涉及到家长和社会支持校园足球的长效机制,涉及到学生长期学练足球的动力。建立合理的校园足球优秀苗子成长通道,需要教育体育部门等多部门通力合作,遵循足球人才成长规律,打通壁垒,调整政策,使校园足球和足球竞技人才培养有效衔接,使校园足球成为足球人才的蓄水池。五是技战术风格未形成,行业标准建设跟不上。国外青少年足球专家认为,鲜明的技战术风格能对于一支足球队的实力形成重要影响。当前,中国青少年足球培养缺乏统一的技战术训练理念,使人才培养"事倍功半",因此,实现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标准化培养尤为关键。因此,有关专家建议,中国有关部门宜根据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和特点,从国家层面选择一种合适的足球技战术风格,加强相关教练员的引进和培养,并按照青少年成长规律,制定出适合中国青少的培养标准,用10年左右时间培养出一批技战术风格统一的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