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是实施体育强国战略、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构建"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内容,还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拉动消费的重要手段。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同时,也要成为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健康湾区。从产业特征角度出发,体育产业具备空间溢出效应明显、正外部性显著的特性,可助推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健康湾区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充分条件。从国际湾区经验出发,体育产业早已成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区域支柱性产业,体育产业的昌盛标志着湾区经济的繁荣,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全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对支撑体育强国建设,坚定践行"一国两制"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意义深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离不开体育产业,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迫切需要协同。研究目的:厘清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基础,明确各个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差异与改进方向;明晰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现状与短板,揭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模式;进而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提出创新性、可行性的策略与路径。研究方法:采用熵值法客观地确定体育产业质量21个指标的权重及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体育产业质量,从而揭示粤港澳大湾区11城市在不同方面的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研究结果:1.从城市体育产业质量分析,香港特区的体育产业质量为1.967是肇庆(0.1383)的14.2倍,粤港澳各城市间体育产业质量差距显著,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香港特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个体育产业极发达城市,区域体育产业质量最高,"宏观因素""产业规模""公共环境"和"基础资源"因子得分排名均位于区域之首,"成长能力"因子排名区域第2,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中的绝对核心地位。香港特区所代表的体育产业极发达区域体育产业质量要高于体育产业较发达和欠发达两个区域7个城市的体育产业之间之和,不同区域体育产业质量迥异,说明湾区体育产业呈现明显的非均衡性分布特征。综上,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城市及不同发展程度区域体育产业质量相差甚远,整体区域体育产业空间分异特征明显。2.从地理地位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发达地区均集中在珠江口周边城市,体育产业欠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内陆城市及非珠江口周边城市,区域体育产业分布总体上呈现以从珠江口周边城市为核心向非珠江口周边城市逐级递减特征;从体育产业发达程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不同发达程度地区呈现以体育产业(极)发达地区为核心向体育产业欠发达地区递减的梯度分布。3.从体育产业发达程度分析,体育产业发达地区包括广州、深圳和澳门特区3城,综合得分在0.45-1.00之间。广深澳3城均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突出,体育产业规模较大、体育发展环境优越、体育产业质量高,但在"基础资源"及"成长能力"方面表现不一;体育产业较发达地区包括佛山和东莞,该2城均为区域体育产业发达城市的核心辐射区域,综合得分在0.25-0.45之间,但"成长能力"因子得分分别为0.0687、0.0679,排名第8、第9,远低于区域平均水平;体育产业欠发达地区包括惠州、珠海、中山、江门及肇庆,体育产业质量得分均低于0.25,位于区域倒数位置。研究结论:1.粤港澳大湾区11城市按照不同的体育产业质量得分可划分为体育产业极发达地区(香港特区)、体育产业发达地区(广州、深圳、澳门特区)、体育产业较发达地区(佛山、东莞)和体育产业欠发达地区(惠州、珠海、中山、江门、肇庆),不同地区之间各项指标得分迥异,其体育产业未来定位、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截然不同。2.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与4个不同发达程度的区域的体育产业质量差异明显,呈现显著的区域空间分异及非均衡性分布特征,城市体育产业质量总体上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具体表现为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越高,城市体育产业质量越大。3.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质量由内到外递减逐级递减,具体表现为以从珠江口周边城市为核心向非珠江口周边城市逐级递减空间分布及以体育产业(极)发达地区为核心向体育产业欠发达地区递减的梯度分布。区域体育产业发达城市具有显著的虹吸效应特征,整体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过于依赖体育产业发达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