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战守策》论苏轼的国防主张——全民国防

来源 :第24届中国苏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诗文书画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wang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太祖赵匡胤因黄袍加身,继而陈桥兵变取代北周,建立了宋朝;这具有戏剧性的政变,全然因赵匡胤兄弟掌握了禁军,因此成为夺权的最佳助力,太祖登基之后即整顿禁军并削弱藩镇,以"强干弱枝"为其施政的国策,结果产生重内轻外、重文轻武的流弊。又宋太宗亟欲收复对宋的国防具有重要性的燕云十六州,而与辽征战、对立,再来西夏挟辽人之势,时为宋患。《教战守》则是苏轼参加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制科之试所写的策论之一,其内容首先以"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提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居安思危的概念,就当前的国际情势及朝廷苟安的态度,以唐玄宗开元盛世,因安史之乱让一个强盛的王朝,国力急速衰退的历史借镜,进谏朝廷平日要寓兵于民,建立全民皆兵制度,施予战斗训练,使百姓习惯于战场击鼓鸣金应对之术,面对敌人来犯而毫无畏惧,以达自保、护家与卫国之目的。历史所记载的事件是很明确的,善以历史为鉴就会养成预警之心,其作用在于告知有所征候之时,必须寻求应对之策,方能避免重蹈覆辙,苏轼的《教战守》置于《策别·安万民》内,也就是警惕朝廷要有忧患意识,平日做好战时准备,国家方能长治久安。时至今日,此策仍为治国良方。如何将苏轼各种治国之策发扬光大,作为今日之鉴,是本文论述之宗旨。
其他文献
有机光伏器件作为一类新型光电器件,因具有材料选择余地大、分子结构裁剪性强、可加工性好、易“卷对卷”连续印刷、对环境友好等诸多优势,在信息、能源等领域显示了巨大潜在应用价值,开辟了低成本、高性能光伏器件制备的新途径。在有机光伏器件中,活性层由聚合物给体和聚合物受体组成的全聚合物光伏器件(All-Polymer Solar Cells,APSCs)由于其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而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
发展新的清洁能源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太阳能以其普遍、无害、量大、长久等优势成为人类社会应用最广泛的清洁能源之一。作为利用太阳能的有效途径之一的聚合物太阳电池凭借其成本低、质量轻、可柔性、可溶液加工并可大面积印刷制备等优势获得了科研和工业界普遍的关注。到目前为止,聚合物太阳电池能量转换效率已经超过18%。聚合物太阳电池能量转换效率的不断突破主要归功于新材料的创新,尤其活性层材料的开发是聚合物
农作物秸秆等木质纤维素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可以通过预处理和酶解转化成糖类化合物,再通过生物法或化学法制备生物燃料和其他化学品,但目前仍然存在酶解效率偏低和酶解成本偏高的技术瓶颈问题。在木质纤维素酶解体系中添加具有最高临界溶解温度(Upp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UCST)的甜菜碱类化合物,酶解结束后通过过滤或离心去除酶解木质素,然后将酶解液降至常温,利用其温
研究背景:晚期肺癌患者通常携带有多种基因变异,既往研究表明EGFR突变和ALK重排对免疫检查点阻断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治疗疗效有不好的影响,然而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PD-L1的表达和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是已经被批准的ICIs治疗疗效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然而部分PD-L1阳性表达或者高TMB的患者
微流操控技术已经广泛用于精密制造、材料合成、生命科学和生物制药等高精尖领域,微液滴生成技术和微液滴操控技术是成功实现这些应用的基础。然而在微液滴生成技术和微液滴操控技术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生成的微液滴尺寸存在微小偏差以及很难实现对无明显物理特性的微液滴的非接触操控等。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微流操控技术的发展。本学位论文以微流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微流体在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的特性,提出了精密修正微
近些年有机太阳电池(OSCs)由于具有质量轻、成本低以及能够通过印刷方式制备等一系列优势而引起广泛关注。但其光电转换效率(PCE)相比于无机电池来说仍然较为逊色。为了提高OSCs器件效率,研究者们在新材料设计、形貌调控、界面工程以及物理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此外,通过中间连接层(ICL)将两个具有互补吸收的子电池串联起来的叠层器件结构可以有效降低单结器件中无法同时避免的热损耗和透射损耗,是进一步
随着电子器件的高度集成和小型化,高效的热管理系统已成为维持电子设备稳定运行和出色性能的技术保障。其中,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PTCs)以轻量化、绝缘、耐腐蚀、易加工等优势成为热管理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大多数PTCs的基体都是来自不可再生的石化资源,且随着电子产品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电子废弃物的急剧增长已对环境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在当前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威胁下,利用可生物降解的生
视觉目标跟踪作为计算机视觉最基本的研究领域之一,在视频监控、智能交通、人机交互、医疗诊断、辅助驾驶、视觉导航等诸多场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仅仅给定第一帧的任意感兴趣目标中心位置和目标框的大小,目标跟踪的任务是在后续的视频或图像序列中不断地估计该目标的位置和大小,以便为其它视觉任务提供数据信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视觉目标跟踪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并在简单场景(如静态场景的刚性目标)取得了较好的跟踪精度,
新建西宁至成都高速铁路穿越了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以及黄河上游的若尔盖湿地季节冻土区,寒冷的气候、沼泽湿地及冻胀敏感性地基土会使铁路路基产生大的冻胀变形,将影响到路基建设,若处置不当将严重威胁到铁路安全运营。尽管我国在哈大高铁和兰新高铁的建设过程中对路基的冻胀机理与防治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针对若尔盖高寒湿地腐殖质黏土的冻胀特性与工程处治还是缺乏深入研究。为了保证铁路路基的稳定性,探究腐殖
快速城市化建设导致城市地表不透水率和地表径流显著增加,从而引发城市内涝、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城市水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大力推行以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构建为核心的“海绵城市”建设。但不同的LID措施具有不同的水文响应和水质处理特性,而且LID措施雨水径流控制能力与特定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结合区域土壤类型和降雨特性等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探究和完善LID技术体系,有助于推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