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素质的解构结果是外显的职业任务操作能力与内在的个人修养品质个性能力两大部类,它们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的能力,高职教育是针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而非各项目培训,也非科研学术的理论基础教育,需要将职业素养细分能力进行恰当的融合,以提升学生在未来职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结合职业素养解构以及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完善融合学校教育与职业素养的需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增加有实效的操作能力培养、改善受教育环境以及重视对形成综合素质致关重要的其他教育形式。
关键词:职业素质 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
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首先面临将职业素质区分为相对独立的各素质标准,其次又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周密安排,将相对独立的各素质进行良好的融合,从而使学生满足未来的职业需要,因此,区分与整合,是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两大环节。
一、化整为细——职业素质细分的解构过程
1、宽泛的职业要求。总体来说,如果不限定某个具体职业对象而考虑职业要求,那么我们所说的职业素质指人在社会分工中因从事某种职业而应具备的精神、素养、知识、能力的总和。这种概括呈现出极宽的适应性以及较弱的针对性。
2、相对具体的职业能力构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主要有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职业态度、职业意识等。其中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构成,职业技能通常指的是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高职学生接受教育是为了谋求幸福生活,求得更大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工具性基础知识和专业性基础知识及具有适应现有岗位任职要求的职业能力,还要具有适应未来社会职业结构重新调整而引发的岗位变更的迁移能力和职业岗位内涵升级的自我更新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业能力。这样的概括要求是以职业岗位及岗位变迁为出发点,强调高职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既具有实战够用的职业技能,又具备应对未来变化的创新精神,确保学生既能谋职生存又能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⑥。
3、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职业素质分析。作为“个体在某种职业适合性上表现出的总体品质和才能⑦”的职业素质,是高职教育意在通过有固定期限的学校教育周期使受教育者始获得的并终身受益的。 在西方的职业指导理论中,有两种影响较大的理论,它们在结构与整体的问题上存在分歧。以假定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征(即特性)为前提出发,帕森斯和威廉逊提出“特性一一因素匹配”理论,以某种确定的职业标准来规范个人的适应性。以霍兰为代表的“人格—职业匹配”理论重视人的整体性,试图以个人人格为出发点,帮助个人寻求最佳的职业指导。
以职业从事者“人”出发,职业素质的内涵主要从能力素质、人格素质、理念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体现出来。其中,能力素质包括智力、特殊能力、从业能力、专业知识、社会智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人格素质包括职工的气质、性格、情感等方面,理念素质包括职工的道德修养、责任心、观念、意志力等方面,健康素质包括职工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而社会智力主要体现在工作的计划规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沟通能力、说服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职工的社会智力水平对于其生涯规划设计、生涯实践和生涯成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⑧。
从时间延续上看,职业素质涵盖着职业生涯的全部时间阶段,甚至超越职业生涯的经历时间,从进入职业前,到退出职业后的一段时间,都是人们展现其职业素质的时间持续。
从职业岗位上看,职业素质包括本职业与它职业、本岗位与它岗位相区别的特殊技能。它包涵岗位操作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市场变化行情作为预判的能力,完成任务的执行力,组织安排的领导、监督、协调能力,工作周期的安排能力。
从职业适应性来看,职业素质包括本人与职业岗位的适应、本人与同岗位他人的适应、本人与岗位所在部门、企业单位的适应、本人与社会的适应。它包涵着个人心理品质、个人对岗位周边人与事的观察与适应、个人对新形态的学习、个人对职业变化的适应预期与调整、人际关系等等。
因此职业素质涵盖着职业技能、专业能力、个人心理品质、职业态度、职业意识、个人体能、个人修养、观察力、适应力、创造力、文化素养等等不同侧面的多层次素质内容。概括地说,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办事和个人职业品质两大方面,它们外显为职业任务操作能力以及内在表现为个人修养品质个性能力。
外显职业办事能力涵括专业技能操作能力、请示报告的阅读表达能力、执行任务的动手能力、时间统筹规划能力;内在个人职业品质包括与人协调沟通技巧和魅力、捕捉市场信息的敏感度反应力、个人人格修养与魅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审美等等。
二、化分为合——职业素养形成的融合过程
在学校进行的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一项教育系统工程,受到在校学习时间的限制,现在所开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是用三学年的时间,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前瞻性的技能、职业能力培养。尊重教育规律的作用,在职业素质解构过程中的上述职业素养细分,并不统统适合在三年高职教育中作为教育的具体内容。部分职业素养细分,是职业者长期积淀的素质形成,短暂三年高职教育的进行时间段,应该尽可能的给受教育者打造更坚实的职业发展基础,将职业所需要的细分能力进行更好的融合,以构筑职业发展的良好平台。
高职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兴起以来,不断持续进行着职业素养的内涵、范围、特质等等高职教育最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这个时期学术界与教育界对高职教育出发点的最大的思考在于高等职业教育既不能是高等教育的微缩,也不能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扩展,它应有自身的特色存在。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第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型或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隶属于教育范畴,应该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即是在有限的教育时间与空间范围内,为学生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基础,培养其基本的职业素养,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活提供必要的素质准备。明确地说,高职教育是针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而非各项目培训,也非科研学术的理论基础教育。 高职教育既具有高教性,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高等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够用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同时,高职教育又具有职教性,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学生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应用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所以高职教育质量要考虑其二重性⑨。
传统的人才培养观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学术水平的高低来评价”为基础,导致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片面强调理论教学,认为基础理论越扎实,学生的水平就越高。或者以“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技术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为基础,强调实训教学,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论课程,以未来职业个别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作为主要培养方向。前者是本科教育的微缩,后者是中职教育的延伸。有学者提出高职教育从培养目标的角度,应包含三个层次的要求,首先是培养人、重点是培养会做事的人、后续是培养会创造的人⑩。作为高职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立业的技术和能力, 还需要有健全的人格素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要有丰富的情感, 对社会、对人生意义有深刻的理解, 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有坚强的意志和耐挫力。只有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才能更加敬业、更好地规划和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所以, 高职教育不能单纯地追求技术能力的培养, 而应积极拓展人文素质教育, 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思想情操, 激发学生的批判、反思、创新的热情, 培养学生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人格素养。坚持技术教育优先, 注重人文素质培养, 是现代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结合职业素养解构以及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完善融合学校教育与职业素养的需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增加有实效的操作能力培养、改善受教育环境以及重视对形成综合素质致关重要的其他教育形式。具体来说:
1、课程体系与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的开发必须满足于专业对应职业的推进过程、常见任务环节的需要。课程开发围绕主要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未来合专业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胜任工作,完成任务,同时也围绕因社会需求变化而变化,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架构和岗位要求, 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素质密切相关、应用率高的专业知识内容, 并根据职业的不断变化和新的要求, 充实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 强化实践性教育环节, 逐步建立起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目的、岗位实用性和专业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 不断推进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交叉拓展。
2、技能课程训练与职业素质。优化专业学习中的职业素质训练专业学习是获得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本途径, 也是了解职业及其相关职业岗位规范、培养职业意识、养成良好职业习惯的主要途径。职业教育要特别重视技能训练, 培养刻苦钻研意识, 强化技能训练, 培养过硬熟练的专业技能, 为从事职业岗位并在未来职业中获得提升建立坚实基础。
3、订单式培养高仿真职业环境。所谓工学结合, 是指高职院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除了集中课堂学习,保证学生有一定时间到企业顶岗实践。这种模式确保学生可能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获取实践经验,并有效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践进行对照与紧密结合, 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具体地体验职业素质要求。订单式培养是指企业按其发展趋势, 预测人才需求, 向学校“下订单”,学校则按照“订单”对口培养, 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 部分课程特别是行业特色强的课程由企业委派专家讲授, 企业承担学生实习指导工作。工学结合与订单培养模式整合了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教育资源, 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向职业人身份的角色转换?。
4、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上文细分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办事和个人修养为人两大方面。外显的职业任务操作能力与内在的个人修养品质个性能力需要通过不同的培育手段帮助学生获得并保持,职业任务操作能力通过上述2、3技能课程训练与订单培养的高仿真职业环境训练可以得到相应的培养,而内化为个人修养品质个性能力的教育内容则不同于此,它必须借助于无形的教育渗透。仿真的职业环境譬如实训室、企业代岗对外显职业操作能力的形成起到渗透、潜移默化作用,而培养学生的内在个人修养品质个性能力,学校所需要创设的环境要求更高,它不止于模仿职业环境,更加要求模仿社会生存环境,高职院校要通过多方面的创设让学生身处于影响灵魂精神的氛围之中,形式可以是:更多的有前瞻内容和创建意识的课程、讲座、会议、激发同学们参与的展出、会演、演讲、及其他团队活动、更多探讨性质、争鸣性质的社团,通过多方面活动的安排、多角度课程内容的渗透,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观察力、判断力、执行力,在具体职业素质之外构筑适应范围更大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
高职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从手到头脑都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在职业竞争中保持积极心态,成为社会发展的良好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1
[3]沈明.职业综合素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8
[4]王雯.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09
[5]张文娟.职业综合素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09
[6]盖晓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中国高教研究[J].2009.08
[7]陈焕章.职业素质结构分析.教育与职业[J].1990.08
[8]王亚盛.职业素质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与实践.职教论坛[J].2012.03
[9]丁金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观的探究.中国高教研究[J].2011.1
[10]郭小玉.基于职业素质培养视角的课程开发研究.课程教育研究[J].2013.10
[11]安静宜.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教育与职业[J].2008.5
关键词:职业素质 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
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首先面临将职业素质区分为相对独立的各素质标准,其次又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周密安排,将相对独立的各素质进行良好的融合,从而使学生满足未来的职业需要,因此,区分与整合,是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两大环节。
一、化整为细——职业素质细分的解构过程
1、宽泛的职业要求。总体来说,如果不限定某个具体职业对象而考虑职业要求,那么我们所说的职业素质指人在社会分工中因从事某种职业而应具备的精神、素养、知识、能力的总和。这种概括呈现出极宽的适应性以及较弱的针对性。
2、相对具体的职业能力构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主要有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职业态度、职业意识等。其中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构成,职业技能通常指的是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高职学生接受教育是为了谋求幸福生活,求得更大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工具性基础知识和专业性基础知识及具有适应现有岗位任职要求的职业能力,还要具有适应未来社会职业结构重新调整而引发的岗位变更的迁移能力和职业岗位内涵升级的自我更新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业能力。这样的概括要求是以职业岗位及岗位变迁为出发点,强调高职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既具有实战够用的职业技能,又具备应对未来变化的创新精神,确保学生既能谋职生存又能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⑥。
3、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职业素质分析。作为“个体在某种职业适合性上表现出的总体品质和才能⑦”的职业素质,是高职教育意在通过有固定期限的学校教育周期使受教育者始获得的并终身受益的。 在西方的职业指导理论中,有两种影响较大的理论,它们在结构与整体的问题上存在分歧。以假定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征(即特性)为前提出发,帕森斯和威廉逊提出“特性一一因素匹配”理论,以某种确定的职业标准来规范个人的适应性。以霍兰为代表的“人格—职业匹配”理论重视人的整体性,试图以个人人格为出发点,帮助个人寻求最佳的职业指导。
以职业从事者“人”出发,职业素质的内涵主要从能力素质、人格素质、理念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体现出来。其中,能力素质包括智力、特殊能力、从业能力、专业知识、社会智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人格素质包括职工的气质、性格、情感等方面,理念素质包括职工的道德修养、责任心、观念、意志力等方面,健康素质包括职工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而社会智力主要体现在工作的计划规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沟通能力、说服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职工的社会智力水平对于其生涯规划设计、生涯实践和生涯成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⑧。
从时间延续上看,职业素质涵盖着职业生涯的全部时间阶段,甚至超越职业生涯的经历时间,从进入职业前,到退出职业后的一段时间,都是人们展现其职业素质的时间持续。
从职业岗位上看,职业素质包括本职业与它职业、本岗位与它岗位相区别的特殊技能。它包涵岗位操作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市场变化行情作为预判的能力,完成任务的执行力,组织安排的领导、监督、协调能力,工作周期的安排能力。
从职业适应性来看,职业素质包括本人与职业岗位的适应、本人与同岗位他人的适应、本人与岗位所在部门、企业单位的适应、本人与社会的适应。它包涵着个人心理品质、个人对岗位周边人与事的观察与适应、个人对新形态的学习、个人对职业变化的适应预期与调整、人际关系等等。
因此职业素质涵盖着职业技能、专业能力、个人心理品质、职业态度、职业意识、个人体能、个人修养、观察力、适应力、创造力、文化素养等等不同侧面的多层次素质内容。概括地说,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办事和个人职业品质两大方面,它们外显为职业任务操作能力以及内在表现为个人修养品质个性能力。
外显职业办事能力涵括专业技能操作能力、请示报告的阅读表达能力、执行任务的动手能力、时间统筹规划能力;内在个人职业品质包括与人协调沟通技巧和魅力、捕捉市场信息的敏感度反应力、个人人格修养与魅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审美等等。
二、化分为合——职业素养形成的融合过程
在学校进行的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一项教育系统工程,受到在校学习时间的限制,现在所开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是用三学年的时间,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前瞻性的技能、职业能力培养。尊重教育规律的作用,在职业素质解构过程中的上述职业素养细分,并不统统适合在三年高职教育中作为教育的具体内容。部分职业素养细分,是职业者长期积淀的素质形成,短暂三年高职教育的进行时间段,应该尽可能的给受教育者打造更坚实的职业发展基础,将职业所需要的细分能力进行更好的融合,以构筑职业发展的良好平台。
高职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兴起以来,不断持续进行着职业素养的内涵、范围、特质等等高职教育最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这个时期学术界与教育界对高职教育出发点的最大的思考在于高等职业教育既不能是高等教育的微缩,也不能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扩展,它应有自身的特色存在。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第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型或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隶属于教育范畴,应该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即是在有限的教育时间与空间范围内,为学生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基础,培养其基本的职业素养,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活提供必要的素质准备。明确地说,高职教育是针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而非各项目培训,也非科研学术的理论基础教育。 高职教育既具有高教性,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高等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够用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同时,高职教育又具有职教性,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学生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应用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所以高职教育质量要考虑其二重性⑨。
传统的人才培养观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学术水平的高低来评价”为基础,导致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片面强调理论教学,认为基础理论越扎实,学生的水平就越高。或者以“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技术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为基础,强调实训教学,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论课程,以未来职业个别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作为主要培养方向。前者是本科教育的微缩,后者是中职教育的延伸。有学者提出高职教育从培养目标的角度,应包含三个层次的要求,首先是培养人、重点是培养会做事的人、后续是培养会创造的人⑩。作为高职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立业的技术和能力, 还需要有健全的人格素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要有丰富的情感, 对社会、对人生意义有深刻的理解, 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有坚强的意志和耐挫力。只有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才能更加敬业、更好地规划和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所以, 高职教育不能单纯地追求技术能力的培养, 而应积极拓展人文素质教育, 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思想情操, 激发学生的批判、反思、创新的热情, 培养学生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人格素养。坚持技术教育优先, 注重人文素质培养, 是现代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结合职业素养解构以及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完善融合学校教育与职业素养的需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增加有实效的操作能力培养、改善受教育环境以及重视对形成综合素质致关重要的其他教育形式。具体来说:
1、课程体系与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的开发必须满足于专业对应职业的推进过程、常见任务环节的需要。课程开发围绕主要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未来合专业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胜任工作,完成任务,同时也围绕因社会需求变化而变化,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架构和岗位要求, 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素质密切相关、应用率高的专业知识内容, 并根据职业的不断变化和新的要求, 充实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 强化实践性教育环节, 逐步建立起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目的、岗位实用性和专业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 不断推进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交叉拓展。
2、技能课程训练与职业素质。优化专业学习中的职业素质训练专业学习是获得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本途径, 也是了解职业及其相关职业岗位规范、培养职业意识、养成良好职业习惯的主要途径。职业教育要特别重视技能训练, 培养刻苦钻研意识, 强化技能训练, 培养过硬熟练的专业技能, 为从事职业岗位并在未来职业中获得提升建立坚实基础。
3、订单式培养高仿真职业环境。所谓工学结合, 是指高职院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除了集中课堂学习,保证学生有一定时间到企业顶岗实践。这种模式确保学生可能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获取实践经验,并有效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践进行对照与紧密结合, 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具体地体验职业素质要求。订单式培养是指企业按其发展趋势, 预测人才需求, 向学校“下订单”,学校则按照“订单”对口培养, 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 部分课程特别是行业特色强的课程由企业委派专家讲授, 企业承担学生实习指导工作。工学结合与订单培养模式整合了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教育资源, 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向职业人身份的角色转换?。
4、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上文细分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办事和个人修养为人两大方面。外显的职业任务操作能力与内在的个人修养品质个性能力需要通过不同的培育手段帮助学生获得并保持,职业任务操作能力通过上述2、3技能课程训练与订单培养的高仿真职业环境训练可以得到相应的培养,而内化为个人修养品质个性能力的教育内容则不同于此,它必须借助于无形的教育渗透。仿真的职业环境譬如实训室、企业代岗对外显职业操作能力的形成起到渗透、潜移默化作用,而培养学生的内在个人修养品质个性能力,学校所需要创设的环境要求更高,它不止于模仿职业环境,更加要求模仿社会生存环境,高职院校要通过多方面的创设让学生身处于影响灵魂精神的氛围之中,形式可以是:更多的有前瞻内容和创建意识的课程、讲座、会议、激发同学们参与的展出、会演、演讲、及其他团队活动、更多探讨性质、争鸣性质的社团,通过多方面活动的安排、多角度课程内容的渗透,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观察力、判断力、执行力,在具体职业素质之外构筑适应范围更大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
高职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从手到头脑都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在职业竞争中保持积极心态,成为社会发展的良好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1
[3]沈明.职业综合素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8
[4]王雯.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09
[5]张文娟.职业综合素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09
[6]盖晓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中国高教研究[J].2009.08
[7]陈焕章.职业素质结构分析.教育与职业[J].1990.08
[8]王亚盛.职业素质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与实践.职教论坛[J].2012.03
[9]丁金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观的探究.中国高教研究[J].2011.1
[10]郭小玉.基于职业素质培养视角的课程开发研究.课程教育研究[J].2013.10
[11]安静宜.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教育与职业[J].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