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学术界对幸福感研究的推进,幸福感研究呈现出了日益多样化的趋势,涌现出了社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幸福指数等新概念。个人幸福感主要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PWB)两个角度展开讨论。SWB取向强调当下的愉悦和快乐而避免负性情感,相对而言是一种短期的、自动化的追求,而PWB取向则强调自我实现,着眼于将来,不会过度受困于当下的负性体验,相对来说是长期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追求。两种幸福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体来讲,二者的哲学来源不同,对幸福感的界定不同,二者的研究模式,即对幸福感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研究起点等也存在着差异。不论是SWB还是PWB都没有把握幸福感的全貌,幸福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它既同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的需求和价值。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当个人自我滋养、怀抱幸福的需要满足之后,个体才会有不竭的动力去追求需要耗费意志努力的长远目标。辩证来看,二者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同时追求两种幸福感将囊括并整合SWB和PWB所涉及的变量和信息,利于人们从更多的途径和方法理解、追求"真正的幸福"。目前整合两种幸福感的观念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但关于二者整合的内部机制的实证研究较少,如何解释二者的相互作用仍需做进一步探讨。最后,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需要平衡两种幸福取向的比例,适时地满足需要,树立长远意识,正确地处理暂时困境所带来的消极情绪,在快乐、有意义的生活中实现最佳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