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盆底松弛综合征是指盆底支持组织松弛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诸如:直肠内脱垂、直肠全层脱垂、骶直分离、盆底下降、盆底疝、直肠膨出(阴道后壁疝)、直肠壁内疝、会阴皮下疝、子宫脱垂后屈、膀胱及尿道脱垂、膀胱尿道前膨出等.它们是多部位、多系统、多脏器松弛性改变,发病时可以以一种或多种同时存在的解剖位置异常,压迫或阻塞排便通道,故患者临床表现通常以排便困难为主,粪块拥积于直肠肛门区,会阴部膨胀堵塞,向下隆凸,外形像园壶底状,此种类型的便秘,临床上称盆底松弛型便秘(consti pation caued by pelvic floor relaxation,PFR-C).
导致PFR-C的病因较复杂,包括:妊娠、分娩、年龄、肥胖、嗜烟、衰老、腹压增加比骨质疏松,还涉及行为与遗传因素,生殖内分泌的影响,等等,在临床上,可发现少数PFR-C患者的盆腔腹膜薄如蝉翼,直肠周围组织异常松弛。也有极少数儿童患者有PFR-C,因此不排除有先天性因素的可能。
盆底松弛型便秘的治疗是困难的,根据现代概念,采用重建术抬高、悬吊、加固盆底的有关支持组织,实践证明,对某些明显的解剖变化可以得到矫正并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因此,盆底重建术矫治盆底松弛综合征不失为理想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