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阶段是个体从青春期向青年早期过渡的关键阶段,也是探寻生命意义的关键期。贾林祥(2008)研究发现,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处于中等水平,他们具有追求生命意义的意志、较清楚的生命目的和一定的生命控制能力,对挫折、苦难和死亡也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目的不同,其追求的生命意义也会存在差异。此外,Frankl(1985)认为生活目的影响着个体工作、创造和承受苦难的能力,且生活目的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体时间观念的影响。时间观念可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类。津巴多(2010)认为,对于生命而言,现在时间导向是非常有益的,但过分沉溺于现在时间导向会剥夺生命快感,而过分的专注于未来可能会适得其反。这表明,持有不同时间观念的个体,看待生命的角度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不同的,从而有了对生命意义的不同理解。本研究旨在通过心理测量法,运用津巴多时间观念量表(ZTPI)、生活目的测试量表(PIL)和生命意义量表(MLQ)测查中国大学生时间观念类型、生活目的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探讨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大学生时间观念对生命意义的影响中,生活目的变量的中介效应。研究认为,1.中国大学生普遍是以现在时间观为导向;2.时间观念对个体知觉和追寻生命意义有显著的影响,并且生活目的在时间观念和理解生命意义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享乐主义现在时间观导向的个体,追寻生命意义的动机更强,生活目标明确,更注重生活中的感受;4.宿命主义现在时间观导向的个体,知觉到的生命意义程度较低,生活目标不明确,自主感较差;5.未来时间观导向的个体,追寻生命意义的动机较强,生活目标明确,自主感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