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老年人科学健身受到广泛关注。柔韧素质在老年人体质及体育锻炼中往往被忽视,但其与老年人生活质量以及自理能力息息相关。本试验旨在研究个性化运动处方远程干预对老年人柔韧素质改善效果。研究方法:从北京社区及养老机构招募60周岁以上老人参加体适能测试,根据前期问卷(基本信息调查表、EASY问卷、PAR-Q问卷、老年人体力活动量表(PASE)等)、医学筛查及体适能测试结果(主要根据背抓测试、椅式坐位体前屈测试成绩以及按年龄段分级评价的结果,背抓测试反映上肢柔韧性,椅式坐位体前屈反映下肢柔韧性),筛选出柔韧素质较差(上肢柔韧性较差和/或下肢柔韧性较差)且愿意接受处方干预的老人35人(男15,女20人)。根据处方制定的FITT-VP原则为每个受试者制定改善柔韧素质的个性化运动处方,运动处方内容包括运动目的、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类型、总量、进度、注意事项等。运动处方目的为改善柔韧素质,处方运动方式根据老人运动能力挑选静力性拉伸动作和/或动力性拉伸动作结合力量练习。处方干预时间为12周,其中前两周为学习期,由处方师全程教学、监督;后10周由受试者按照处方及周计划表自行练习,处方师通过远程监督方式指导、督促受试者练习。在第4周进行一次体适能测试,用来调整运动处方强度,观察受试者依从性。在第12周进行体适能后测,后测项目与前测一致。测试完,使用EXCEL 2010对所发放的调查问卷和实验期间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数据使用平均值±标准差(ˉX±S)描述,非正态分布数据使用中位数(P25,P75)描述。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数据,使用独立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对各组之间的基础值及后测值进行分析,使用配对T检验来检验干预前后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非参数检验的配对样本使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统计学显著性水平定为P<0.05,高度显著定为P<0.01。研究结果:在处方实施过程中,有1位受试者依从性较差,未能按时反馈锻炼情况,按脱落处理;有1位受试者由于个人事务未能参加后测。最终该实验共纳入33名受试者(男性13名,年龄73.38±8.07岁;女性20名,年龄72.15±7.31岁)。干预12周后,受试者的椅式坐位体前屈测试成绩出现显著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前测:1.83±11.71cm;后测:5.84±9.57cm,P=0.001<0.01),背抓测试成绩均值出现较大提高,但无统计学意义(前测:-7.90±10.41cm;后测:-4.75±9.21cm,P=0.053)。上、下肢柔韧素质的达标率以及良好率均升高,上肢柔韧性达标率升高了21.2%,良好率升高了18.2%;下肢柔韧性达标率升高了12.1%,达到87.8%,下肢柔韧性的良好率升高了30.3%。按性别分层,男性与女性仅在背抓测试前测成绩上有显著差异,干预后差异减小,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12周后,男性的背抓测试以及椅式坐位体前屈测试成绩显著提高(前测:-15.29±7.67cm;后测:-7.80±9.14cm,P=0.002<0.01;前测:1.35±14.29cm;后测:6.35±11.16cm,P=0.031<0.05);女性椅式坐位体前屈成绩显著提高(前测:2.15±10.08cm;后测:5.52±8.67cm,P=0.017<0.05),女性背抓测试成绩提高,但无统计学意义(前测:-3.10±9.15cm;后测:-2.77±8.92cm)。按年龄段分层,60-69周岁与70周岁及以上老人在背抓测试及椅式坐位体前屈测试中尽管均值存在一定差距,但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干预12周后,70周岁以上受试者背抓测试以及椅式坐位体前屈均出现显著提高(前测:-10.47±9.08cm;后测:-6.37±9.04cm,P=0.008;前测:0.26±9.46cm;后测:3.84±8.65cm,P=0.006<0.01);60-69周岁受试者椅式坐位体前屈测试成绩显著提高(前测:3.73±14.06cm;后测:8.25±10.34cm,P=0.046<0.05)。研究结论:12周个性化运动处方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人柔韧素质。不仅体现在柔韧性测试成绩显著改善,在老年人体质分级评价中,上、下肢柔韧素质的达标率及良好率也明显升高。老年人普遍存在上肢柔韧性较差现象,在未进行干预时,女性上肢柔韧性优于男性,干预后男性与女性上肢柔韧性均有效改善。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柔韧素质出现一定下降,但这种下降是缓慢的,以改善柔韧素质为主要目的、多种运动方式相结合的运动干预可以帮助老年人延缓柔韧素质下降。除此之外,远程监督方式被证明是有效的,个性化运动处方远程干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计划性、科学性且普及面广,值得在人群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