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微生物对海洋出水文物的影响及治理办法

来源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八次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bianlai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南半球或是北半球,无论是暴露在地上或是深埋于地底,都难逃微生物的侵害,而在拥有丰富资源的海洋环境里浸泡了上千年的文物被微生物侵害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本文针对海洋出水文物应如何进行微生物的防治工作做出简单分析.应及时进行微生物病害检测,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方法进行防治,对于微生物的病害处理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案,应当采取“防”重于“治”,监控为主,定期检查,将刚刚萌芽的病变及时采样分析。目前市面现成的药剂没有一种能达到理想效果,所以处理微生物病害通常以物理处理为主,化学处理为辅。如果病害特别严重,必须使用化学药剂,也应有针对性地使用,并控制使用面积和时间。尤其不可滥用抑菌剂。在对文物施加了其他保护措施——如控制温度、湿度,涂抹防护材料等后的一段时间,应加强监测,直到微生物建立起新的平衡。目前,微生物学在文物保护中已取得不小的利用成果,包括利用微生物清除文物表面的污迹、细菌生物矿化原理保护石质文物、通过转基因细菌发酵得到蛛丝蛋白质或蛛丝纤维以加固腐朽丝织品、利用产纤维素细菌的产物加固出土的腐朽木构件等。因此,生物方法治理微生物病害应当加以大力研究,期待这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今后能更多地运用在文物保护处理中,为文物保护事业的茁壮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其他文献
近年来,可生物降解是缓/控释肥料发展的一大趋势。木材剩余物缓/控释肥料作为一类相对理想的包膜肥料,其使用过程中对土壤、大气造成的影响以及潜在的环境效应,都应做相应的研
土地利用变化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引起大气CO2浓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全球碳循环以及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球最大的沉积岛,其土壤发育时间
前期研究以盐敏感水稻品种武运粳8号为材料,研究了盐胁迫对其根尖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的诱导。本文通过线粒体蛋白质组双向电泳证明线粒体热激蛋白70(mtHSP70)受PCD诱导,且PCD过程中呼吸链复合物Ⅰ表达量下降。进一步对mtHSP70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研究了mtHSP70的表达状况,结果如下: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已经在蛋白数据库中注册的由水稻基因组其中的Os02g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