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腔癌是头颈部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采用了以手术为主,协同化疗或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但其五年生存率并无显著提高,尤其是中、晚期患者的疗效不理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口腔癌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是促进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机体内唯一具有激活初始型T淋巴细胞能力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Professiona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具有强大的抗原提呈能力,因而在肿瘤免疫中起到关键作用。近年来,基于DC的这种特性,以其为基础的免疫治疗正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然而,DC在口腔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了解尚不够深入。为了进一步揭示DC在口腔癌瘤患者体内的功能状态,探讨其应用于免疫治疗的可行性,我们选择了口腔癌中最为常见的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口腔鳞癌及其引流区域淋巴结组织中DC功能状态的分析;OSCC患者体内VEGF与外周血及原发灶内DC的相关性分析;VEGF对DC分化发育及其功能状态的影响;人舌鳞癌DC疫苗诱导T淋巴细胞体内外抗肿瘤效应的研究以及采用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SPIO)、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近红外染料(Cy5.5)等不同方法标记小鼠骨髓来源DC,MRI及体内外光学成像观察其在体内迁徙分布的实验等系列研究。结果发现,口腔鳞癌组织中浸润性DC较正常粘膜组织显著降低,其引流区淋巴结中成熟DC的比例下降。OSCC患者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增加,体内血清VEGF表达升高,而外周血DC数目下降;当体外培养DC加入VEGF后,其功能性分子(MHC-Ⅱ,CD80和CD86)的表达下调,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减弱;采用RNA干扰技术,沉默肿瘤细胞VEGF的表达,与其共培养的DC可恢复其功能性分子的表达。以Tca8113冻融细胞抗原体外负载DC,制备DC疫苗,可在体外激活T细胞杀伤Tca8113的能力,并在体内抑制移植瘤的生长。以SPIO、EGFP标记的DC注入小鼠足垫后仅有少量DC迁移进入次级窝淋巴结内,并分布在结内皮质区域,而腹股沟淋巴结未见迁入的DC。Cy5.5标记的小鼠DC静脉注入荷瘤小鼠后,主要分布在肝脏、脾脏和肺,移植瘤内则未见DC迁入。上述结果表明,口腔鳞癌进入免疫逃逸期后,在其肿瘤的微环境、引流区淋巴结和外周血中DC均产生了免疫抑制。口腔鳞癌可能通过分泌VEGF,作用于DC的前体细胞,影响DC的分化发育,同时也可能抑制了DC的功能,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降低DC的抗原提呈能力。尽管以肿瘤抗原负载的DC疫苗诱导T细胞特异性抗肿瘤效应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大部分临床试验均不理想。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建立DC标记技术为进一步提高或改善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口腔癌瘤的效果提供一种新的手段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