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扁平足由于足纵弓过低甚至消失,无法实现其该有的功能,这就大大增加了扁平足人群受伤的风险。青少年是扁平足的高发人群,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扁平足都应该提早发现和重视。本研究将调查广州658名7-15岁学生的扁平足发生率,比较扁平足与正常足弓学生足底压力分布特征。方法:测试了广州市7-15岁中小学生658名,其中男生341名,女生327名,按年龄分为9组(每1岁为1组),受试者均身体健康。采用Hochoice超声波身高测试仪测身高体重,采用台湾Footdisc公司的足型量测板,通过热成像的原理,根据受试者足印记评估弓足类别。采用意大利Sensor Medica公司的FreeMed压力板测试动态及静态的足底压力分布。所用压力板为电阻式传感器,规格为1m*0.5m,采集频率50 Hz,分辨率可达2.5dpI、8bit,可承受最大压力为150N/cm~2。足底压力分布区域有:趾骨区可分为第一趾骨(T1)、第二到五趾骨区(T2-5),跖骨区分为第一、二、三、四、五跖骨区(M1、M2、M3、M4、M5),足弓区包括内侧足弓区(MF-M)和外侧足弓区(MF-L),足跟区包括内侧足跟区(RF-M)以及外侧足跟区(RF-L)。采集指标包括动态及静态状态下双足足底各分区的负荷比(%)、压强峰值(MPa)、接触面积比(%)、冲量(N*s)、足轴角(度)等。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21.0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同年龄不同性别数据对比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取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结果:7-15岁青少年异常足弓的发生率较高,占所有受试者人数的37%,其中扁平足占所有异常足弓人数的35%,高弓足发生率远低于扁平足,为2%;男生在扁平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而高弓足的发生率则低于女生。静态站立状态下,8岁扁平足青少年左前足负荷比明显高于8岁正常足弓青少年(P=0.006);从双足平均压强来看,7-15岁扁平足青少年站立时双足平均压强均小于同龄正常足弓青少年,其中7岁组右足(P=0.030)与8岁组左足(P=0.011)平均压强差异具有显著性,8岁右足平均压强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1)。以自选正常速度行走过程中,扁平足青少年行走时足-地接触面积比与同龄正常足弓青少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的主要集中在双足足弓区,包括7-9岁双足MF区、11-13岁右足MF区和15岁右足MF-L区(P<0.05)。扁平足青少年自然行走时压强峰值明显高于同龄正常足弓青少年的有7岁右足T2-5、MF-M、RF-M区,8岁左足T1、T2-5区,9岁右足MF-L区,10岁左足T2-5、MH3区,11岁左足MH4,14岁左足T1区;明显低于同龄正常足弓青少年的有9岁、14岁右足RF-L区(P<0.05)。扁平足青少年行走时各区域冲量以及足轴角与同龄正常足弓青少年相比无显著性和规律性差异,只有7岁扁平足儿童左足足轴角小于7岁正常足弓儿童,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24)。结论:足-地接触面积和压力是影响压强值的两大因素,扁平足青少年足弓较低,导致足弓部位与地面接触面积较大,因此压强会小于正常足弓压强。7-15岁扁平足青少年站立时足底平均压强均小于正常足青少年;行走时各区域压强峰值与正常足弓青少年相比有所差异,但并未表现出规律性;行走时足底压力冲量差异主要表现在内外侧足弓区,提示该区域可能更易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