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沙堆是风沙、土壤与植被共同作用的一种风积生物地貌,其形成与演变既体现了区域风沙活动特征,也反映植物的防风固沙与土壤改良效益。固沙植物沙堆的形态特征是高寒植物生态适应性与防治效益的重要体现,对幼龄人工植被沙堆的形态研究有益于探索植被与风沙的相互关系,指导生物治沙工作.通过对青海湖东岸主要固沙植物沙堆的形态拟合与蚀积监测发现:强堆积型的沙棘与沙蒿沙堆在堆积高度、面积与体积上均大于弱堆积型或弱侵蚀型的樟子松与小叶杨沙堆,这主要受株高、冠幅等植物生长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根据8方位蚀积断面观测,各沙堆堆积部位主要在NE-E-SE方位带,沙蒿、乌柳沙堆的蚀积强度具有显著的方位差异,这与同方位输沙强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在W、NW、SE等方位,沙堆间的物种差异显著;根据各植物沙堆的固沙强度和林下地表输沙强度分析,沙棘、鸟柳、樟子松、小叶杨与沙蒿年均固沙效益分别为40.45%、15.53%、4.69%、4.20%与62.72%,沙棘、乌柳与沙蒿均为典型优良的固沙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