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棋子不同药用部位解酒作用的理论探讨

来源 :第五届全国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pei713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鼠李科植物枳椇(Hovenia dulcis Thunb.)又名拐枣,在中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约用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枳椇子作为约用历史悠久,始载于《新修本草》,现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约品标准·中药材》.从唐至清的古代本草及方书中都多次论及枳椇子的解酒作用,并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虽然众多文献资料和科学试验报道枳椇子具有解酒功效,但对其入药部位记述不一,导致用药缺乏规范性,故本文通过分析古今文献对枳椇子不同药用部位解酒作用的记载与研究,探讨枳椇子的不同药用部位是否具有解酒作用,为规范枳椇子用于解酒的药用部位提供理论依据.古今文献记载枳椇子解酒作用的药用部位有多种,古代文献资料在记述枳椇子的功效时并没有过多强调枳椇子解酒的药用部位,现代药品标准与不同工具书规定的药用部位亦有差别,如有单用种子或果实的不同,也有二者同用的。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