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炫耀性捐赠由炫耀性消费的概念演化而来,指个人通过购买慈善商品并进行可见展示来表示对慈善事业的支持,从而提升自我社会地位或获得公众认可的行为。在反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存在利他性的炫耀性捐赠或可代替炫耀性消费成为更多人塑造良好社会形象的选择,但目前缺少对其影响因素和作用后效的研究。基于高成本价值信号理论、自我补偿理论和自我验证理论,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探究了与炫耀性捐赠相关的个体特质、影响炫耀性捐赠的情境因素以及旁观者对炫耀性捐赠行为的评价。研究1通过线上问卷探究什么样的个体更倾向于做出炫耀性捐赠行为,结果发现:诚实-谦逊水平更低,自尊、自我监控和面子需要水平更高的个体更愿意进行炫耀性捐赠。研究2旨在探索不同自尊、收入水平的个体在不同社会比较情境下的炫耀性捐赠意愿,采用回忆法让被试经历向上社会比较(vs.无社会比较),结果发现:当个体有较高收入时,高自尊者(vs.低自尊者)更倾向于做出炫耀性捐赠,以抵御向上社会比较带来的自我威胁并维护自尊,符合自我补偿理论及自我验证理论。研究3旨在探究炫耀性捐赠行为的社会评价后效,实验要求被试在浏览包含炫耀性捐赠动态/炫耀性消费动态/普通动态的朋友圈后对行为发出者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相对于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捐赠可以提升旁观者对行为主体热情特质的评价,但对能力的评价没有显著差异,该结果与炫耀性捐赠行为主体的预期不一致,在高成本价值信号理论的基础上彰显了炫耀性捐赠的特殊后效。本研究从行为主体与旁观者两个视角、以本土化、情境化的实验设计探索了炫耀性捐赠的矛盾内涵及其心理动因,丰富了对于炫耀性捐赠这一现象的理解,研究结果也有助于公益慈善机构采用更有效的宣传策略鼓励捐赠,推动慈善事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