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M1/M2型kupffer细胞(KC)在肝纤维化诱导的损伤耐受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及定量PCR法检测正常小鼠和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6周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及分离的KCs中M1/M2型标记物的表达。利用Clodronate-liposome耗竭正常和纤维化小鼠中的KCs,随后给予30%CCl4攻击,以鉴定M1/M2型KCs在损伤耐受中的作用。分别向耗竭KCs的正常或纤维化小鼠经尾静脉输入从纤维化或正常小鼠中分离的KCs,再给予30%CCl4攻击,以进一步证实M1/M2型KCs在纤维化诱导的损伤耐受中的不同作用。[结果]:FACS分析显示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F480+/CD206+/Gr1+KCs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从正常小鼠分离的KCs高表达M1型标记物NOS-2,而从纤维化小鼠分离的KCs高表达M2型标记物CD206、Arg-1、Ym-1、FIZZ。给予Clodronate-liposome后,正常小鼠和纤维化小鼠中的KCs均明显降低。PCR结果表明,KC耗竭的正常小鼠接受CCl4攻击后损伤介质IL-1β、MMP-9、MMP-13 mRNA水平显著低于未耗竭者,相反,KC耗竭的纤维化小鼠接受CCl4攻击后相应基因的表达水平则明显高于未耗竭者。肝组织学改变与PCR结果呈相同趋势。KC回输实验证明,当向KC耗竭的正常小鼠输入M2型KCs时,攻击后其炎症介质的基因表达较未输入组明显降低;相反,当向KC耗竭的纤维化小鼠输入M1型KCs时,其炎性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输入组。病理结果也证明,输入M2型KCs可使KC耗竭的正常小鼠攻击后的肝损害进一步减轻,而输入M1型KCs则使KC耗竭的纤维化小鼠的肝损害明显加剧。[结论]:M1和M2型Kupffer细胞在肝纤维化诱导的损伤耐受中发挥截然相反的功能:正常小鼠中的M1型KCs发挥促炎作用,耗竭~型KC可使小鼠对损伤的抵抗性增加,输入M2型KCs后这种损伤抵抗进一步增强;纤维化小鼠中的M2型KCs发挥损伤保护作用,耗竭Ⅱ型KC后小鼠对损伤的耐受作用减弱,输入M1型KCs后这种耐受保护进一步削弱乃至丧失,免疫监视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