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扩展以及研究范式的转变,心理传记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得到重视。心理传记学可定义为明显地使用系统化或正式化的心理学知识于传记研究。现今形成了两种范式:即纯质化研究和质量结合研究。纯质化研究属于西方心理传记学的传统研究模式。始于弗洛伊德对达芬奇的研究。本研究是采用纯质化研究方法,通过对传主李叔同的日记,书信等第一手材料以及多部传记,运用了Irving Alexander提出的凸显性指标以及Schlutz提出的原型理论对传主资料筛选和分析。揭示了李叔同终其一生竭力探求救国之路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最终由儒入佛的结局的深层原因。选择了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与自我同一性理论以及佛洛依德等心理学家提出的儿童早期经验对个体的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1同一性危机与不倦追求。(1)经历国、家之伤与寄情声色。李叔同青年早期的高探索性与低承诺性,处于同一性延缓时期。(2)学成归国与文艺救国理想破灭。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中的繁殖感的停滞让李叔同救国梦破灭。(3)归隐凸显与念佛救国。经历文艺救国和教育救国之后通过念佛救国解决同一性危机。2童年早期经历与人生影响。(1)父子和谐与笃信佛教。优良的遗传与宠儿地位因素对李叔同具有的超人艺术禀赋有重要的基础作用。(2)长兄如父与儒学教育。成就了李叔同德艺双馨的人生。(3)母子相依与浸染佛学。对母亲的深沉依恋以及母亲的影响让李叔同在经历了绚烂人生之后选择回归佛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