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客观逻辑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方法探索--以株洲景观风貌规划实践为例

来源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ys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社会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寻求特色化发展道路,在法定规划的基础上,将塑造城市特色、维护景观风貌作为规划的重点,不少城市也做出了实践。而在我国现行的规划体系中,上位的法定规划往往没有从整体角度对城市的总体形态进行过推敲,在此基础上进行偏重主观设计的景观风貌规划,缺乏充分的依据,其效果有限,不利于整体城市印象的形成和城市特色的凸显。可以说,在以往的法定规划与景观风貌规划之间存在着一个客观分析支撑的断层。本文总结了传统景观风貌规划的主要方法和局限,探索了突破这一局限的方法,即遵循城市容量与城市形态、城市特色与特色空间、空间属性与控制要点三个方面的客观逻辑。并以株洲景观风貌规划为例,阐述了上述三个基本逻辑在项目中的实际运用,构建起基于客观分析的城市形态基本面与具体感知系统结合的基本方法,并阐述了规划成果应用到实施管理中的具体方式。
其他文献
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与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分别在广西花坪和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30台和32台红外相机,对区内的大中型兽类和林下地栖息鸟类资源进行为期6个月的连
紫花苜蓿是一种优质豆科牧草,有“牧草之王”的美称,种植紫花苜蓿以及接种耐酸根瘤菌,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然而,我国南方酸性土壤分布广、面积大,耐酸苜蓿根瘤菌资源缺乏,紫花苜蓿生长受到阻碍。在酸性条件下,土壤中必须元素Ca、Mg、P、Mo等营养元素因淋失而缺乏,A1元素以离子态释放出来,导致作物受到酸铝的毒害。本研究首先将植物培肥和微生物培肥技术相结合,验证并探讨了种植紫花苜蓿和配施根际有益
  在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设施在特定空间场所产生集聚、扩散和迁移、裂变,城市中心区的发展逐渐由单中心阶段走向多中心阶段,城市中心体系由此而产生。在
会议
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广为分布,资源量巨大,与同属其它植物仅能作药用不同,该种可作为野菜食用。为明确野艾蒿的化学组成及生物活性,从而为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本文采用了响应面法对野艾蒿多糖和总黄酮的超声波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测定了野艾蒿多糖及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探明了季节变化对野艾蒿总黄酮总抗氧化能力和抑菌活性的影
无尾两栖类中的湍蛙属目前包括45个种,其中19种广泛分布于中国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崇安湍蛙作为湍蛙属中一个较为常见种,广泛分布于中国西部和南部山区。  本研究以崇安湍
行人在街道上的反应是对街道底层界面空间变量的映射,本文选取香港弥敦道为研究案例,对商业性街道的底层界面空间变量与行人活动进行数据收集与模型推导,运用SPSS线性回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