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对颏下动脉动脉穿支皮瓣的术中解剖进行详尽的观察,对相关解剖区域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结解剖定位与相关参数进行测量、统计及分析,为快速安全的皮瓣制取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通过对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临床应用于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与分析,以确定临床应用该皮瓣的最佳适应证. 研究方法:1,术中观察颏下动脉起始解剖部位、标志及走行;颏下动脉穿支发出的解剖部位及标志;颏下静脉等回流静脉及最终回流静脉;面神经下颌缘支与相关解剖标志的关系;2,术前注射纳米碳,术中观察所标记淋巴结的分布部位、分区及相关解剖标志;分离淋巴结,并按部位计数送病理学检查;3,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皮瓣存活率,并发症、住院天数、术后随访情况及患者供受区外观及功能恢复情况,并与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组比较. 研究结果:1,共计68例颏下动脉均起源于面动脉,未见缺如现象,颏下动脉穿支在颌下区主要分布于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前腹外侧缘之间,颏下区穿支较为恒定;面神经下颌缘支位于面静脉浅面;颏下静脉变异较多,可分为3 种基本类型;2,颏下及颌下区根据其淋巴引流路径及淋巴结集散情况分为5 个区段,淋巴结数目平均为6.69±2.22 枚,大小平均3.55±1.74mm; 3,平均手术时间5.86±1.15h,出血量342.19±127.70ml,术后住院天数11.13±3.42 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18%.随访时间为3-27月,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修复效果,供受区未见皮瓣相关并发症,复发及淋巴结转移率3.33%,与对照组比较,其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或淋巴结转移率及术后功能恢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研究结论:1,颏下动脉穿支皮瓣其供血穿支位置恒定,静脉变异较大,但熟悉解剖后制取并不困难;2,制取颏下动脉穿支皮瓣并不影响颈部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3,临床应用结果表明:颏下动脉穿支皮瓣对于口腔癌术后中小型缺损的修复而言是一种安全可靠、制取简便并值得推广的修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