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以体"育"人。近年来,中原工学院弘扬"博学弘德、自强不息"的校训,立足建立"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积极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初步形成了线上和线下互为补充、课上和课下相互促进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研究全面总结梳理该校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剖析了高校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实践路径和未来路向。旨在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和辩证分析等方法,剖析高校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实践路径和未来路向。研究结果:近年来,中原工学院积极弘扬"博学弘德、自强不息"的校训,认真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建立"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学校体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举措,着力破解学校体育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动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初步形成了线上和线下互为补充、课上和课下相互促进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促进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落实,较好地实现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以体"育"人的目标。1.实现以体"育"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1)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以体"育"人的有效途径,过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的融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人,这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终极旨归。(2)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必然选择,优秀的中华体育文化和中华体育精神需要被继承和弘扬。2020年全国2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高校共有在校生3833万人。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未来将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主力军。(3)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应然之举,为抓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各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从打造体育"金课"到建设"一流课程",再到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可以说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顺势而为"且"大有可为"。是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4)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体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大潮中,高校体育工作者要发挥体育人的那股拼劲儿和韧劲儿,努力成为勇立潮头的"弄潮儿",而不是随波逐流的"旁观者"。诠释新时代高校体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2.推进以体"育"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1)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转变体育教育教学理念,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最为关键的是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从"强‘技’健体"转向"以体‘育’人"。(2)推进体育课程思想建设的抓手:优化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以优化体育课程载体为抓手,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3)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完善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处理好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关系,以体育课程之"体"载思政育人之"魂"。把思政元素像盐融入水中一样,融入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并体现在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教案上,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备的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体系。(4)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改进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来完善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以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师层面,主要从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两个方面入手;在学生层面,以学生为中心,从评"教"转向评"学",从总结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研究结论:1.加强顶层设计,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提供政策指导,加强顶层设计,为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科学的导向、更为多样的资源、更加灵活的方式,共同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2.深化学术研究,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提供理论支撑,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起多层次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用理论指导实践。3.加强教师教育,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提供人力支持,一方面推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树立育人意识,。另一方面要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最后,要提升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能力和水平。4.完善教育评价,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提供动力保障,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改革要顺时施宜,主动融入教育评价改革的浪潮之中,结合体育课程特点、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效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