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一理论认为,"把握概念系统中任一概念的意义,必须首先理解它所适应的框架"。正如Fillmore本人[7]在《框架语义学》一文中所说:"框架语义学提供了观察词语的意义的一种特别的方式,同时也试图刻画一种语言产生新词和新短语,以及向已有的词语里增加新的意义,或将一段文章中各成分的意义组装到一起,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全部意义等所需要遵循的原则。通过‘框架’这个术语,我在脑海中建立起了全部的概念系统。理解一个概念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前提。"众所周知,翻译是译者解读原语、构建译语文本的过程,在解读原语文本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将原语文本的每个词语放在特定的语义框架中去理解。在构建译语文本时,译者又要根据原语文本中各个词语提供的语义框架,重现或重构译语中的语义框架。这是因为,原语和译语各有自己的语义框架系统。有时语义框架重合,有时交叉,有时包容,有时则相互独立,互不相连。如若译者在正确理解原语文本语义框架的基础上能将所译文本放在译语语义框架系统中去定位,确定其含义、搭配方式以及语体风格的框架,所译文本必定能符合所谓"信、达、雅"、"信、达、贴"、"忠实、通顺","化境"、"神似"等翻译标准。这是因为框架语义学能更合理地解释一词多义现象,解释近义词之间的语义差异,而且还能合理解释不同语言之间翻译对等等问题。因此,框架语义学对理解原语文本、重构译语文本以及评价译文质量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框架语义学不但能成为评价翻译质量的一个有效尺码,而且也为翻译操作提供了有效途径。传统翻译理论通常将翻译过程划分为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就连奈达(2004)的"分析、转换、重组与检验"也跳不出这个槽臼。这些论述翻译的过程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而框架语义学则为翻译的操作提供了有效的操作规程。首先是理解原文。要理解原语文本,译者就要将原语文本的每个词语和语句放在文本所展示的语义和知识框架中去审视。一般情况下,词典上只是给出了词语的潜在意义。若要确定其在特定文本中的含义,就必须根据文本所提供的信息,找出该词语的语义框架,再根据凸显/框架原理,确定其含义。这是因为,认知框架是记忆中适于表达客观现实的知识构架,是框架内构成成分相互起协调作用的网络。语言的意义主要依赖于认知框架,语言表达式是激活认知框架的触发器或认知框架的支撑点。若能根据认知语义框架来解读原语文本,就能避免理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