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我国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与肺栓塞(PE)的死亡率逐年递增,骨科的髋膝关节置换术及骨折手术是导致DVT发生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早期预防骨科手术患者DVT的形成是降低PE死亡率的关键.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DVT相关各项生化指标(D--聚体、凝血五项、白细胞计数、血小板体积)、DVT风险评估表对骨科患者围手术期进行评估,统计各指标与患者术后DVT发生率的相关性,寻找骨科患者围手术期DVT早期可靠性诊断指标,规范DVT的早期筛查、预防流程,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最终降低DVT发病率及PE死亡率.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0月我院骨科250例拟手术住院患者,男性152例,女性98例.年龄14-89岁;平均(43.6±11.0)岁.入选标准:下肢深静脉正常者(不确定者行DSA检查).实验组200例,对照组50例.实验组分为①超声组(单纯术前超声下肢深静脉检查)50例,超声检查使用日立公司HITACHI-Hi Vision Preirus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4-12MHz.超声术前监测记录双下肢股静脉、腘静脉内径、流速值,阳性标准:静脉内径>15mm或(和)平均流速V<10cm/s.②生化指标组(单纯术前实验室检查)50例,阳性标准:D-二聚体、凝血五项、白细胞计数、血小板体积有4项以上阳性;③DVT风险评估表组(单纯术前DVT风险评估)50例,评分分级,低危:0-4分,中危:5-8分,高危:>8分,阳性标准:评分>8分.④联合组(超声、生化指标及风险评估表联合)50例,阳性标准:阳性指标≥1.各实验组为阳性的患者术前或术中给予适当物理或药物干预.统计术后3个月内患者DVT发病率及各指标与其相关性.对照组围手术期不给予干预措施.连续型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类变量Spearman相关.组间定性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差异.结果:①超声组:阳性14例,阴性36例,DVT发生率28.0%,相关系数r=0.806;②③生化指标组:阳性16例,阴性34例,DVT发生率32.0%,其中D二聚体水平相关系数最高,r=0.771;④DVT风险评估表组:阳性19例,阴性31例,DVT发生率38.0%,相关系数r=0.694;联合组:阳性10例,阴性40例,DVT发生率20.0%,相关系数r=0.852;⑤对照组:阳性23例,阴性27例,DVT发生率46.0%.各实验组间P值均<0.05,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建立在回顾性研究之上,通过统计分析1358例骨科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得出相关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目前现有的预防措施都是围绕Virchow的三大因素理论进行的.在4组实验组中,DVT风险评估表组、生化指标组、超声组及联合组DVT发生率依次减低,与对照组相比,超声检查、生化指标及评分表术前检测均能降低术后DVT的发生,三者联合预防术后DVT则效果更佳,提高评估DVT发生早期的准确性.彩色多普勒超声、生化学指标、DVT风险评分表均与术后DVT发生具有相关性,超声相关性高于后两者,其次是D-二聚体水平,超声检查和D-二聚体水平是监测围手术期骨科患者早期DVT形成的可靠方法.结论 超声检查、生化指标及DVT风险评分表术前检测均能降低骨科术后患者DVT的发生,若三者联合预防效果更为显著,超声联合多模式为临床早期预防骨科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早期干预更进一步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