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我国慢性病患病率目前正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据《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的显示,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在3亿左右。慢性病人数迅速增长的同时,人们应对慢性病的保健知识增长速度却并不高。一方面基于公共卫生的宣传推广力度,另一方面也与大众较少的运动参与情况及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目前社会体育毕业生就业质量并不乐观,由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很多建设性问题仍然在探索性阶段,由于专业涉及范围较大,领域较广,需要不断进行探索才能找到最适合的发展模式。本文将立足于公共健康和体育学科的双重视角,探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以期提高体育学科人才培养对公共健康的社会促进作用。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通过了解不同学校的培养计划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公共健康导向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优势与策略,并构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型构建。研究结果:公共健康导向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发展的有利条件包括:(1)国家政策支持:在《中国防止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一文中提出要依托村(居)委会组织志愿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等,科学指导大众开展自我健康管理,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同样提到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制定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因时因地因需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大健康理念,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2)群众体育需求的变化:随着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增多,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高涨,群众对体育的需求将会慢慢由参与体育活动转变到追求体育活动质量,即由"健身"促进"健康"的模式。(3)社会体育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面对当前社会体育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社会体育专业可以根据社会需求积极寻找新的定位,根据社会公共需求培养符合时代特色的社会体育人才可能会成为社会体育专业改革以及人才培养与发展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基于公共健康导向发展社会体育,培养社会体育人才是具有可行性的。公共健康导向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策略:(1)专业知识的构建:培养目标强化以往社会体育专业社会体育组织与管理、体育活动咨询指导的职能,并结合公共健康强化体育运动的健康管理模式。培养适应公共健康为导向的具备扎实社会体育与公共健康知识理论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课程内容设置尽量删减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的专业课程,通过公共健康类知识(如健康学,公共卫生等内容)对慢性病等疾病特点进行了解使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指导公众锻炼过程中具有防止发生由当事人个体原因产生的重大事故。其次,通过运动训练与竞赛管理的知识(如不同运动项目的系统学习,运动竞赛管理等内容)使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有效掌握运动技能以及具备组织群众体育活动能力,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效能。最后,运动康复与健康管理类知识(如运动营养,运动处方设计等内容)则可以帮助社会体育指导员了解被指导者的体质状况为指导者提供更加科学个性化以及合理的运动处方,并可以降低参与者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运动损伤。(2)与社会实习的接轨:到健康管理公司实习,辅助健康管理师为慢性病患者评估诊断,全民健身中心实习等,为之后社会社区群众的体育指导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或者有条件的情况下到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相关部门实习,学习利用专业相关知识,最终达到利用社会实习实践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效果。(3)择业观念转换:由于本科阶段学习定位不清晰,不清楚自己所学知识对应工作如何开展;社会提供对应岗位较少;学校就业率的要求;薪酬问题;曾经的学长建议等等。多种因素造就了目前的情况出现,而这种观念的形成是非常不利于未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的。(4)政府应当设置相应的职业岗位:政府应给予指导员们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岗位需求,让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学有所用,充分结合公共健康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使自己所学知识得到较好的社会转化。研究结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转变以治病为中心的健康理念,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就国家层目前国内社会体育指导相关岗位数量仍然较少,为了更好的应对未来公共健康的需求通过以社区为单位的社会体育指导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举办更加贴近生活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无论是直接参与型,亦或是科普性的小讲堂等间接参与型活动对群众而言都是有意义的。就个体层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是不同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其定位是对社会群众的体育指导,所以针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而言更应更秉持社会体育自身独有的特色来展示自身的作用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