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中医证型与肝脏超声分级、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1,25-二羟基维生素D3的关系,分析探讨不同证型间指标的变化规律,深化对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中医辨证的客观认识。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门诊及健康管理中心就诊,经超声检查为脂肪肝患者,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200例,同期选取健康管理中心体检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饮酒量、肝脏超声分级、同型半胱氨酸、1,25-二羟基维生素D3,采用SPSS20.0版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肝脏超声分级:中医各证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组、肝郁脾虚组以轻度脂肪肝为主(各占72.5%、62.5%);痰湿内阻组、湿热蕴结组以中度脂肪肝为主(各占52.5%、55.0%);痰瘀互结组以中、重度脂肪肝为主(占45.0%、35.0%)。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总体上以轻、中度脂肪肝为主(各占42.5%、40.5%)。2、同型半胱氨酸:中医各证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互结组均值最高(21.88±3.62),其次是湿热蕴结组(20.67±3.60)、痰湿内阻组(16.66±2.66)、肝郁脾虚组(11.94±2.79)、肝郁气滞组(10.98±2.22)、正常对照组(8.54±1.92)。3、1,25-二羟基维生素D3:中医各证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互结组均值下降最明显(11.09±3.20),其次是湿热蕴结组(20.87±3.70)、痰湿内阻组(20.44±3.89)、肝郁脾虚组(29.67±4.32)、肝郁气滞组(29.44±3.69)、正常对照组(29.61±3.29)。4、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等级资料直线相关分析Kendall检验得出:提示同型半胱氨酸、1,25-二羟基维生素D3之间存在负性相关(r=-0.549,P<0.05),提示随着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1,25-二羟基维生素D3呈下降趋势。超声分级与同型半胱氨酸、1,25-二羟基维生素D3之间存在相关性(T分别为0.544、-0.424,P<0.05),随着超声分级的加重,同型半胱氨酸值升高,而1,25-二羟基维生素D3值下降。同型半胱氨酸、1,25-二羟基维生素D3与性别、BMI之间无相关性。超声分级与性别无相关性,与BMI有正相关性(τ=0.115,P<0.05),提示随着超声的加重,BMI呈上升趋势。结论: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不同中医证型间肝脏超声分级、同型半胱氨酸、1,25-二羟基维生素D3差异存在一定规律,随着肝脏超声分级的加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呈上升趋势,1,25-二羟基维生素D3呈下降趋势。可将以上三者作为判断该病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可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依据,为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诊断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