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中医证型与超声分级、Hcy、1,25-(OH)2D3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ll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中医证型与肝脏超声分级、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1,25-二羟基维生素D3的关系,分析探讨不同证型间指标的变化规律,深化对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中医辨证的客观认识。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门诊及健康管理中心就诊,经超声检查为脂肪肝患者,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200例,同期选取健康管理中心体检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饮酒量、肝脏超声分级、同型半胱氨酸、1,25-二羟基维生素D3,采用SPSS20.0版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肝脏超声分级:中医各证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组、肝郁脾虚组以轻度脂肪肝为主(各占72.5%、62.5%);痰湿内阻组、湿热蕴结组以中度脂肪肝为主(各占52.5%、55.0%);痰瘀互结组以中、重度脂肪肝为主(占45.0%、35.0%)。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总体上以轻、中度脂肪肝为主(各占42.5%、40.5%)。2、同型半胱氨酸:中医各证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互结组均值最高(21.88±3.62),其次是湿热蕴结组(20.67±3.60)、痰湿内阻组(16.66±2.66)、肝郁脾虚组(11.94±2.79)、肝郁气滞组(10.98±2.22)、正常对照组(8.54±1.92)。3、1,25-二羟基维生素D3:中医各证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互结组均值下降最明显(11.09±3.20),其次是湿热蕴结组(20.87±3.70)、痰湿内阻组(20.44±3.89)、肝郁脾虚组(29.67±4.32)、肝郁气滞组(29.44±3.69)、正常对照组(29.61±3.29)。4、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等级资料直线相关分析Kendall检验得出:提示同型半胱氨酸、1,25-二羟基维生素D3之间存在负性相关(r=-0.549,P<0.05),提示随着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1,25-二羟基维生素D3呈下降趋势。超声分级与同型半胱氨酸、1,25-二羟基维生素D3之间存在相关性(T分别为0.544、-0.424,P<0.05),随着超声分级的加重,同型半胱氨酸值升高,而1,25-二羟基维生素D3值下降。同型半胱氨酸、1,25-二羟基维生素D3与性别、BMI之间无相关性。超声分级与性别无相关性,与BMI有正相关性(τ=0.115,P<0.05),提示随着超声的加重,BMI呈上升趋势。结论: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不同中医证型间肝脏超声分级、同型半胱氨酸、1,25-二羟基维生素D3差异存在一定规律,随着肝脏超声分级的加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呈上升趋势,1,25-二羟基维生素D3呈下降趋势。可将以上三者作为判断该病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可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依据,为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顶端优势是植物体形态构建的基本法则,解释顶端优势机制的两个流行假说均存在漏洞。在形成层屏蔽假说基础上,分析指出,新梢竞争性利用母枝构建其自身维管系统,从而表现为新梢生长的自上而下抑制顺序。
AADL是嵌入式领域对SA进行建模、评估的常用方法,但其属于一种半形式化开发语言,无法直接对SA的可靠性进行验证。为此,提出一种基于AADL的可靠性分析框架,对SA的可靠性进行形式化验证。首先通过分析系统体系结构的元素关系,建立AADL可靠性模型;然后设计转换模型及其规则,将AADL模型转换为连续时间马尔可夫链模型;最后采用概率模型检验工具对连续时间马尔可夫链模型进行可靠性定量分析。仿真结果表明,
本文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动手、合作的方法来突破减数分裂中的概念多、精子形成过程复杂的学习难点,以充分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
针对系统漏洞的有效发现及预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生长曲线的系统漏洞发现预测模型。首先分析漏洞发现规律,引入生长曲线的概念,确定了漏洞发现量的增长阶段特征;其次在生长理论周期表达基础上,描述系统漏洞发现过程与时间的关系,提出系统漏洞发现的预测过程,以及改进后的PMGTV模型;最后在实验中与其他模型进行了对比和有效性等分析,PMGTV对win_xp、win_server_2003、mac_os_ser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智慧车站己经成为轨道交通的必然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智慧车站的发展趋势及前景,从市场及行业的角度进行了需求及关键
在"植物的根和物质吸收"教学设计中,创设了"根的秘密"这样一个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这个大情境中通过合作探究,追"根"溯源、刨"根"问底、窥"根"探本,逐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