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竞技体操作为我国的奥运重点项目,目前则处于严重断层、青黄不接等窘境。本研究立足社会转型和体制机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以系统整体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科学确定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系统要素,引入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其系统要素的因果逻辑关系和联动机理,并对传统三级培养模式和体教结合模式进行仿真对比分析,揭示新时期我国竞技体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为推进我国竞技体操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服务。研究方法:1.特尔菲法:确定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要素。2.系统动力学:揭示系统各要素因果逻辑关系及发展趋势,以及已存发展模式进行仿真。3.深度专家咨询法:分析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结果:1.选取管理者(5人)、理论专家(7人,其中博导3人)、教练员(6人,其中奥运冠军教练3人)、奥运冠军(3人)共21人为专家咨询对象,通过三轮咨询,确定了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保障、政策支持、经费保障、社会认知、管理状况等6维度的32个指标为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系统要素。2.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指以更少的资源获取更多的运动成绩,故采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梳理了"体操世界冠军人数"与"总经费"两个纬度的系统要素因果逻辑关系。1)世界冠军方面:首先,"体操奥运冠军人数"与竞技体操整个人才建设与之间为正向累积效应,是衡量我国竞技体操的发展水平和检验整个人才梯队培养的合理发展程度的指向性指标。其中"基层业余体校体操运动员人数"、"省市队体操运动员人数"、"优秀运动队体操运动员人数"、"训练科学程度"是影响"体操世界冠军人数"的主体因素。其次,"运动损伤状况"对省市队和国家队的优秀运动员甚至奥运冠军的培养具有负向效应,是严重优秀体操运动员基数的重要因素。最后,"竞技体操奥运冠军人数"是提高"竞技体操社会关注度"和促进"竞技体操社会化发展"的核心途径,反映出我国竞技体操仍主要处于自上而下的传统发展模式,与美国拥有上四千多个市场化体操俱乐部的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截然不同,这也有悖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性决定性作用的改革和体育体制机制的改革。2)经费方面,总经费与训练系统、科研因子是正向反馈增长关系,竞技体操总经费主要服务于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高水平运动员队,最终重要的检验指标是"体操世界冠军人数",而增加"体操世界冠军人数"最为直观的效应是能提高竞技体操社会关注,获取社会赞助。3.以2008-2018年的数据为范本,对"三级培养模式"和"体教结合"两种主要竞技体操发展模式进行仿真。结果显示:传统三级模式下动力较为单一、始端生源不足是影响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体教结合模式下后备人才系统得以可持续发展,但难以保障优秀竞技体操运动员人数。研究结论:1)竞技体操整个人才建设与"体操奥运冠军人数"呈正向累积效应;避免伤病的负向效应,探索"社会化发展"是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2)经费投入以训练系统、科研为核心去向,主要应用于后备人才和高水平运动员队培养。"体操世界冠军人数"与社会赞助呈正向效应,是实现其经费社会化来源的主要途径。3)三级培养模式面临始端生源严重紧缩的窘境,体教结合模式有机扩大体操人口基数,但无法保障世界冠军的培养。基上提出如下对策:注重多种培养模式并存与融合,形成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立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高度,泛化唯高难技巧性竞技论的社会认知,融快乐体操、全民健身等多元素,厚实基层体操参与人数,奠定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注重挖掘"自上而下"的奥运冠军的综合社会效应和"自下而上"的基层多元化市场发展路径,形成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的多元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