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再一次成为了运动训练和健身的热点,HIIT相比持续耐力训练法证实可以在较小训练量和较短训练时间内改善肌肉有氧氧化能力并提高机体的最大摄氧量水平。但HIIT通常采用的运动方式跑步、自行车、游泳等周期性运动存在容易造成下肢损伤、上肢训练参与少、无力量刺激和不能满足下肢功能障碍人群需求的缺点。战绳训练是采用HIIT的训练原理,训练者双手分别握绳两端运用手臂快速持续的晃动一根大而粗的绳子的训练方法,战绳训练弥补了常规HIIT训练的不足。健身和训练从业者对战绳训练的理论认识来源于常规的下肢HIIT(跑步、功率车等)训练方式,然而上肢和下肢的HIIT训练对机体造成的应激有所不同,上肢肌肉含量相比下肢较少,且无法提供下肢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泵血作用,在同等强度下,上肢HIIT使训练者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导致心率、RPE、摄氧量、血乳酸等生理指标反应更大。简单的将下肢HIIT训练理论应用于上肢HIIT-战绳训练中可能带来不良后果。为了科学应用战绳训练,有必要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梳理。本文章的目的在于从运动生物学特征角度综述现有文献,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讨论:1.战绳训练对肌肉力量和能量代谢系统指标的影响;2.战绳训练应如何科学的使用?研究方法:通过谷歌学术、百度学术、webofscience和中国知网以"Battlerope"和"battleropetraining"、"战绳"和"战绳训练"作为关键词对中文和英文文献进行检索,下载有关战绳训练的全部文献,然后阅读所有文献摘要,剔除不以战绳训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非HIIT训练和未经过同行评议的文章。发现战绳训练的相关研究较少,英文文献仅有20篇、中文文献0篇,其中学位论文3篇,可研究文章17篇,最早一篇经过同行评价的研究出现在2015年。最后对战绳训练文献的数据按照运动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研究结果:1)战绳训练的力量训练特征常用的上肢运动、下肢固定的战绳训练方式由于动作涉及的肌肉参与的关系,对上肢肩部伸、手部抓握和躯干稳定性力量的提升有明显的训练作用,而对下肢训练作用并不明显。相比其他HIIT的方式(如冲刺跑、功率自行车等),由于战绳本身重量的存在(9-16G)和双手交替负重的方式,战绳训练对上肢和躯干核心肌肉群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这可以弥补其他HIIT训练形式对肌力刺激的不足。2)战绳训练的能量代谢特征a)战绳训练的血乳酸反应战绳训练血乳酸变化总的趋势是随着运动和时间间歇比的提高和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血乳酸值越高,但集中于10-15mmol\L之间。战绳训练使机体产生的乳酸区间显著高于4mmol最大稳态乳酸阈,处于高强度无氧阈范围,按照血乳酸运动强度划分战绳训练属于高强度剧烈运动。b)战绳训练的能量消耗和摄氧量相比传统力量训练和自重训练方式战绳训练单位时间内平均摄氧量、能量消耗总量和呼吸商皆最高,平均摄氧量达到24.6±2.6ml\kg\min能量消耗总量达到10.3±1.4kcal\min,呼吸商为1.21±0.1,对机体的能量系统刺激更深。战绳训练的每分钟平均摄氧量根据训练间歇比有所不同,大部分研究采取的是1:3的间歇时间比,所测的摄氧量为20±5ml\kg.min,强度为最大摄氧量的50±5%。战绳训练在初期对机体的摄氧动员快速,在第一和第二组就已经完成了摄氧量的快速增长阶段。按照ACSM对摄氧量改善心肺耐力的推荐标准强度,战绳训练强度达到了改善心肺耐力的强度要求。C)战绳训练的心率和RPE战绳训练的心率值在机体最大心率的86.4%-94%之间,按照ACSM标准属于大强度和最大强度。战绳训练的RPE值在17-18之间,介于非常困难-极其困难之间,根据Borg量表属于大强度至最大强度之间研究结论:战绳训练是一种新颖的、主要运用上肢、带有阻力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形式,与传统的下肢HIIT训练方式有所不同。战绳训练对上肢和躯干的力量有较好的刺激作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血乳酸、心率、摄氧量和RPE生理内负荷高,属于高强度剧烈运动。5应用考虑5.1合理安排运动间歇时间比5.2综合考虑人群特征5.3考虑不同运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