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组合皮瓣在严重手外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组合皮瓣修复严重手外伤缺损创面56例,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15-55岁,平均29.2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组合皮瓣在严重手外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组合皮瓣修复严重手外伤缺损创面56例,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15-55岁,平均29.2岁。所有组合皮瓣至少一个皮瓣为游离移植,其中10例采用足母甲瓣和尺动脉岛状皮瓣组合,4例采用胫前动脉串联皮瓣,8例采用局部旋转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组合,7例采用臂内侧皮瓣加局部推进皮瓣,6例采用双侧前臂背桡侧皮瓣,5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加尺动脉岛状皮瓣组合,4例采用游离尺动脉腕上支皮瓣加游离前臂背桡侧皮瓣,5例采用足母甲瓣加股前外侧皮瓣移植,4例采用趾甲瓣加前臂背桡侧筋膜蒂岛状皮瓣,3例采用胸脐皮瓣加趾甲瓣。皮瓣最大面积为24cm×16cm。结果 56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月,2例前臂岛状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行坏死皮瓣切除加植皮术覆盖创面,2例游离皮瓣出现血管危象后及时行血管探查恢复血运;1例皮缘少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延期愈合。结论组合皮瓣移植能有效实现手部严重创面缺损的修复和早期功能重建,值得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CT技术通过扫描和图像重建算法,获取被检物场断层图像。由于具有非侵入性、可视化等特点,该技术在工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为了提高CT系统重建图像的分辨率,提出一种信息扩充策略,并以此为基础采用两种最小交叉熵算法——MAP和SMART,对多相流CT系统进行图像重建。与传统ART算法相比,最小交叉熵算法有效提高了重建图像的分辨率,减少重构图像伪影。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信息扩充的SMART算法不仅改进了
目的:观察颈枕对神经根型及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症状的改善。方法回顾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的神经根型及脊髓型颈椎病60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症状较重,有明显手术指针12
提出了一种FPGA实现的实时标记与识别多个红外标志点的方法。针对红外标志点所形成的连通域特点,提出对应的扫描窗口以及减少等价表处理量的办法。通过使用并行流水线完成图像平滑滤波?阈值处理?初次标记?二次扫描以及重心解算等一系列操作,实现了在不同照度环境下对多个红外标志点目标的实时标记和二维位置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原始图像数据与处理结果之间只有4个像素时钟的延迟,识别精度精确到亚像素,能够满足医学手术导
目的:将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用于危重患儿病情识别中,对其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将本院收治的25例危重患儿设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收治的25例普通患儿为参照组,两组预检时
工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具有不同模式,与之对应的政府作用机制也各不相同,而在自组织模式中,政府主要通过对企业排放进行监管来规范企业行为。以企业和政府行为模式为基础,运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