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使相对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而言,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数其实也并不是很低,而之所以被认为是少见病、罕见病,是因为其致残率相对较低、对其多样性认识不足以及缺乏诊治手段,从而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传统的周围神经病研究集中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电生理和治疗药物研究、免疫相关性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机制分子及蛋白层次的研究、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和基因分析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随着对周围神经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研究方向正不断被提出并成为周围神经病诊治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神经活检作为周围神经病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尽管在临床中得到开展广泛,但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普通的神经活检术式作为一个不可逆的损伤性操作,究竟能否为患者带来获益,为临床带来帮助,更需要研究者进行不断的总结和反思。反对者认为神经活检创伤大,被检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难以恢复,对于糖尿病患者还存在感染的风险;取材部位局限,不能取得运动神经,单一的感觉神经代表性差;免疫组化染色少,缺乏一锤定音的能力;多数神经疾病无需活检即可明确;随访可操作性差;一些研究表明只有14%~19%的患者在神经活检后得到确诊,而并发症的发病率却远高于这个数字。支持者却坚持认为神经活检能够使一些疾病明确诊断(如淀粉样变、血管炎、肿瘤),除能诊断神经病变本身外,还能提供丰富的间质病变信息,对电生理检查是非常有效的补充。尽管存在支持和反对的意见,神经活检仍在不断开展中,对于一些代谢性疾病(如淀粉样变)和遗传性疾病(如巨轴索性周围神经病),活检是目前惟一能够明确诊断的方法。随着临床思路的进一步拓展,神经活检不仅仅提供确诊的信息,还应当包括对于治疗的指导意义(如炎性改变)、预后的判断(轴索损害的轻重、亚电生理的损害)等丰富的信息。另外,如何正确的把握活检的指征也非常重要,从而最终使患者获益,使临床诊治获益。一些新的神经活检技术也有助于解决这些矛盾,比如半量的神经取材、后骨间神经的选择、采用自体静脉显微外科腓肠神经修复等。由此看来神经活检并不是开展还是作废的问题,而是采用何种技术去推动这一项检查发展和成熟。总之,周围神经病的诊治需要临床、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的综合发展,随着对周围神经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诊疗方法将陆续出现,形成新的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