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经小脑桥脑裂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小脑桥脑裂入路治疗的连续245例三叉神经痛病例。均为原发性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所有患者均曾口服苯妥英钠和(或)卡马西平治疗,37例患者曾行射频治疗,均遗留不同程度的面部麻木,30例曾行γ刀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三叉神经及周围区域的MRI(3D-TOF)检查,均发现有血管压迫存在。插管全麻,侧卧位,患侧向上,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窗直径2~3cm,骨窗上外侧要显露出横窦与乙状窦的交界处,"X"形切开硬脑膜,切开硬膜后即可见到小脑水平裂,用棉片保护小脑半球并向后下内侧牵开,同时吸除脑脊液,朝着三叉神经根的方向深入直至看到岩静脉和面听神经,剪开位于面听神经和岩静脉之间的蛛网膜,然后向后逆行分离、剪开位于小脑桥脑裂上肢和小脑水平裂前外侧部上的蛛网膜并充分分开此二间隙,一般打开1cm左右,只要小脑半球不需任何牵拉或轻轻用吸引器头稍牵拉就能看到三叉神经感觉根入桥脑处即可。也可由近及远自水平裂的外侧部开始剪开水平裂、小脑桥脑裂上肢之上的蛛网膜并分开此二间隙,直至暴露出三叉神经感觉根入桥脑处,分开充分时能见到小脑中脚。水平裂和小脑桥脑裂内常可见到小脑前下动脉的分支和小脑桥脑裂静脉,其远端可有一条至几条岩静脉的属支,有时还可见到小脑前下动脉的分支。少数情况下,可能会有岩静脉的属支妨碍直视下看到三叉神经根入桥脑处,可用吸引器头稍加牵拉即可,必要时可以切断该属支,如果有小脑动脉分支阻挡视野,则可用吸引器头稍牵拉,然后按以往方法探查责任血管、分型并行围套式微血管减压。结果所有患者均可分开小脑水平裂外侧部和小脑桥脑裂上肢并均发现有责任血管压迫,术后立即止痛233例,4例疼痛分别于术后第2~3d完全消失。术后1年复发2例。结论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避免传统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感觉根入桥脑处显露不良的缺陷,减少听力下降、面瘫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且由于显露充分,责任血管辨别清楚,减压彻底,有可能降低远期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