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中“烦疼”、“疼烦”解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et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烦”字描述的疼痛在仲景书中多次出现,计有“烦疼”、“疼烦”、“疼痛而烦”,共有12处,《伤寒论》6处;《金匮要略》有6处,涉及到的方剂共有5个:柴胡桂枝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麻黄加术汤、白虎加桂枝汤,其中桂枝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条同时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烦”本身也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个常见症状,仅在《伤寒论》一书中的原文中共有76条提到“烦”字,其中有48条直接提到了相关方药,共33个。对于“烦”字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两种认识,如《伤寒论研究大辞典》中的解释:烦,症状名,指自觉心中发烦,精神不安,多与躁并见。…参见心烦、胸烦、烦躁、虚烦。为副词,表示程度较重,可译为“剧”、“甚”等,如“身体疼烦”。《金匮要略辞典》将“疼烦”解释为“疼痛剧烈而烦躁不宁。”在《伤寒论》教材中也将“身体疼烦”解释为“四肢关节甚为疼痛”:更有甚者,直接释为“四肢不耐烦的疼痛”,不但费解,语言亦不通。烦是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肢节和骨节是不可能出现的,但又无法解释清楚。故历代注家对身体与四肢“疼烦”或“烦疼”,或者作以上臆断之释,或者随文敷衍而过,未有能令人信服的解释,故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考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