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多时段追踪设计,探讨抑郁的认知易感性水平与应激水平在大学生抑郁症状发生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对抑郁的认知易感性的最弱连接假说进行检验,并考察最弱连接理论在中国大学生群体当中的适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整群分层法采样,采用团体施测法,按年级分班施,得到被试520份,其中男性230人,女性290人。首次测试共3个量表:(1)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2)认知方式问卷(CSQ),(3)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业应激量表(SHS)。在首次测查后每隔一个月进行一次追踪测查,共6次。结果(1)高校大学生的首次抑郁症状、与应激水平,认知方式和最弱连接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9 0.44)(p0.01);而最弱连接水平与认知方式以及应激水平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5 0.84)(p0.01)。(2)多层线性模型统计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性别因素后对高校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预测中,最弱连接水平的主效应、最弱连接水平与应激水平的交互作用均显著。(3)最弱连接的高风险组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得分随应激水平的增高而增高(slope=0.09,t(2287)=7.43,P0.001);而最弱连接低风险组高校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得分并没有随应激水平的增高而增高(slope=0.02,t(2287)=1.39,P0.05);同时,在表明应激水平与抑郁症状关系的两条直线中,最弱连接高风险组的斜率显著大于最弱连接低风险组的斜率(t(2287)=3.45,P0.001)。结论:(1)在中国大学生中,最弱连接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个体化差异的认知易感因素,较高水平的最弱连接与抑郁症状的进行性加重有关。(2)最弱连接水平在应激水平及抑郁水平进行性升高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支持抑郁症状的最弱连接的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的构建。(3)最弱连接假说理论在中国大学生群体当中均具有较好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