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动词"会"情态语义演变之共时构拟--基于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

来源 :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暨汉语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各方言的助动词"会"有大体一致语义特点:能力义限于心智能力,认识情态义有将然性限制,情态义兼跨能性(possibility)和必然性(necessity)两个强度等级。而历时上,它的语义演变过程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研究综合考察了汉语方言中"会"的各种语义功能,在发掘其情态义"条件必然(objective necessity)"的前提下,以语义地图模型(Semantic Map Model)为理论工具通过跨方言/语言的共时比较构拟了"会"的情态义演变路径,核心为"心智能力→条件必然→认识盖然",最后用语义结构分析法(analysis of semantic structure)检验该语义关联。我们认为该构拟的解释力在于:它相对符合跨语言的语义关联共性,一定程度上可解释汉语方言"会"及相关情态词的语义特性。若能得到更多语言的验证,该关联模式或可作为现有情态语义地图研究的补充。我们的讨论简要阐释了语义地图理论和语义结构分析法的工作原则,并对"会"的情态语义特性之产生动因试做剖析。除却构建语义关联模式,本文也涉及语义分析和汉语结构类型方面的发现。本研究是用语义地图来解释具体语言现象的一个尝试,从中可见特定语言内的跨方言比较对跨语言共性研究可有所贡献。
其他文献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在临床医学中大部分癌症到晚期才能确诊,如果能够实现早期诊断,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死亡率。近年来,癌症标志物的发现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针对癌症标志物的检测已成为分析化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均相DNA生物传感器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稳定性强、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分析、疾病诊断等领域。本论文利用核酸分子构建了均相DNA生物传感器,实现了癌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