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蛔虫总科的寄生线虫可感染主要的脊椎动物种类,这些蛔虫不仅严重危害动物健康及生命,而且许多蛔虫还可感染人,引起严重的临床疾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例如,犬弓首蛔虫的幼虫可以侵入人体各组织,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viscerallarva migrans,VLM)、眼睛幼虫移行症(ocular larva migrans,OLM)和隐性弓首蛔虫病。具有重要公共卫生学意义的人蛔虫仍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广泛流行。由于食入寄生在海鱼体内的、属于异尖线虫科(Anisakidae)某些种的活的第三期幼虫而引起的异尖线虫病,已成为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是我国禁止入境的二类寄生虫病。鉴于蛔虫对人和动物健康的重要意义,开展蛔虫的研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而对蛔虫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进行准确的鉴定是研究它们的生活史、流行病学、种群生物学和系统学的一个必要前提,同时也是对蛔虫感染进行诊断的一个重要条件。过去,对蛔虫的鉴定主要根据成虫的形态学特征、宿主特异性及特定的寄生部位。但是对于形态上难于区别的虫卵和幼虫阶段,形态学方法有时则具有局限性。近年来一些基于PCR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如PCR-RFLP及PCR-SSCP),以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作为遗传标记,已成功用于蛔虫的分子分类学及分子遗传学研究。本文从:(1)蛔虫PCR鉴别和诊断方法中目的 DNA的选择;(2)对ITS序列的初步评价以及用于蛔虫特异性鉴定的PCR方法的建立;(3)PCR-SSCP:一种用于鉴定蛔虫和检测种群变异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4)弓首蛔虫分子分类学的研究;(5)人源及猪源蛔虫的分子分类学的研究;(6)异尖线虫的分子分类学的研究等方面,主要概述近年来作者利用ITS序列作为遗传标记,将基于PCR的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在人兽共患蛔虫的虫种特异性鉴定、感染的诊断、种群遗传变异研究中应用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