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四川盆地降水量在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其它相关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很多学者作了相关方面的工作。陈文秀等分析表明20世纪前40年,盆西降水存在三个阶段,盆东则为两个阶段;后60年,盆西和盆东降水阶段性特征几乎完全相反。降水变化趋势:20世纪前30年,全盆地均是先增加后减少;30年代则是盆东继续减少,盆西逐渐增加;40年代至60年代初又是全盆地一致,先增加后减少;60年代初以后,盆东盆西降水趋势相反。40年代末和60年代中是我省降水发生突变的两个主要时期。盆地中部作为盆东和盆西的过渡带,其降水变化特征更加复杂。根据谭友邦等人研究分析了四川盆地6,7,8月有关降水的主要特点,得出四川盆地主要汛期降水主要表现为东补和西部振荡的变化。蒋兴文等研究了四川盆地6,7,8月三个月水汽平均输送的情况以及四川盆地具有代表性的旱涝年的水汽输送的不同的特征。陈吉琴等人研究发现近50a四川盆地气候的年代际变化是一个暖湿-暖干-冷湿-暖干的过程。根据以上的研究分析结论说明四川盆地的降水具有非常强烈的地区差异性。本文利用1968~2007年6,7,8月份四川盆地41站降水资料,通过EOF分析表明:前三个典型场可以很好地反映四川盆地6,7,8月份降水空间分布的空间型,分别为东部型的空间结构、南北相反的空间结构和东西相反的空间结构。四川盆地夏季降水与青藏高原加热场有较好的负相关,前期5月份青藏高原加热场增强,四川盆地南部降水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