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社会经济条件、气候适应能力存在差异,通过探索不同地区的极端高温与死亡暴露反应关系,构建具有区域针对性的热浪定义,为高温热浪健康预警模型提供热浪定义的框架,为风险管理和沟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1年中国66个监测点逐日气象和居民死亡数据,结合气候类型、行政区域把中国大陆分为七大区域,采用了两阶段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首先使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拟合每一个区/县的温度-死亡关系,然后采用多元Meta分析合并每个区域所有区/县的数据,评估区域性的温度-死亡的关系,探索热浪的温度指标、温度阈值和持续时间,建立起每个区域基于死亡风险评估的热浪定义。然后使用新定义研究热浪对每个区域不同疾病死亡别、年龄别、性别、教育程度和不同死亡地点人群归因死亡病例数和归因百分比。结果对于每一区域,高温与死亡效应呈正向非线性关系,并且在热时间发生的2-5天开始具有死亡效应。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和西南的热浪定义为连续2天及以上日平均温度大于或等于暖季日平均温度的第64、71、85、67、75和77百分位数的炎热天气,对应的绝对阈值分别为21.6℃、23.7℃、24.3℃、25.7℃、28.0℃和25.3℃;华南地区热浪为日平均温度大于或等于暖季日平均温度的第93百分位数(30.4℃)持续五天及以上的炎热天气。根据每个区域新热浪定义,2006-2011年东北地区由于热浪暴露而导致的死亡占该地区总死亡数的2.35%(95%CI:1.72%,2.90%),位居全国第一,其对应归因于热浪暴露的病例数为1520例(95%CI:1116例,1876例),其次为华北地区,归因于热浪暴露的死亡占总死亡数的1.79%(95%CI:1.14%,2.40%),对应的归因病例数为861例(95%CI:549例,1155例),而后为华中和华东,归因百分比分别为1.76%(95%CI:1.27%,2.22%)、1.64%(95%CI:1.25%,1.96%),归因病例数分别为1933例(95%CI:1390例,2430例),最后为西南和华南,归因于热浪暴露的死亡占总死亡的1.27%(95%CI:1.00%,1.54%)和0.24%(95%CI:0.15%,0.31%),对应的归因病例数分别为1470例(95%CI:1155例,1772例)、194例(95%CI:127例,253例)。结论本研究根据死亡风险评估建立起具有区域性特征的热浪定义,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热浪定义,为当地政府部门、卫生部门和气象部门提供热浪定义参考,为当地热浪早期预警平台的构建提供依据,有利于热浪风险管理和沟通。